让“声音可塑”成为教师的基本认知
叶田春
期末教师测评中学生反馈的问题,往往不是教师不认真、功底不扎实等师德问题或专业水平问题,而是教师的声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教师课堂说话声音小;教师带的扩音器发出来的声音炸耳朵;隔壁班某老师的喇叭声影响本班的听课效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老师是靠声音来传授知识、传达情意的,声音是老师的第二教态。声音喑哑、吼叫式发声、吐字不清或声音虚弱缥缈等不良的声音条件,让听课者不知所云,或者半猜半听。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不良影响。
当然,老师也有苦衷,为了让学生听清自己说话,大多教师都扯着嗓子讲课,有慢性咽喉炎的十有七八,声带撕扯拉伤、声带息肉等导致终身沙哑的也不在少数。笔者所在学校有位青年教师,因声带受伤动了手术,至今不能上讲台授课。
不好的声音条件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声带健康和专业成长,成为教师难以突破的瓶颈。转而看那些在比赛中屡战屡胜的教师,往往是声音婉转动听、收放自如,授课者轻松从容,听课者舒服享受。
笔者通过各方搜求发现,发声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大多教师的发声方式都是错误的。一些老师认为,声音是天生的,没有想过学习正确的发声方式。教师对声音缺乏基本认知,怎能思考研究“怎么做”的问题呢?
对此,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声音的可塑性很大,声音的质量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解决该问题,可以在师范类院校设置声音相关的课程,开拓师范生的“声音视野”,让教师从教前就开始关注声音,正确认识声音,学会控制声音,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虚、实等发声技巧。另外,学校也可以对教师进行声音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让老师重新认识声音,重塑声线,提升声音的质量。
(作者叶田春,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