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族谱大全!余家人必看!
余姓主要由两大来源组成:姒姓和隗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启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上堂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第二支出自隗姓。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
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一侧面的房屋架构图。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这均为房舍的引申之义,余的本义早已消失了。早期的余人是一群善于用树木搭建房舍的人,他们以房屋为氏族原始图腾,以树木支撑的房屋形表示氏族的族徽和名称。余人居住的地方带余字,建立的城堡称为余邑,最后发展为带余的国和姓。
郡望:余姓郡望主要有新安郡 下邳郡 吴兴郡 高阳郡 武溪郡 武威郡
新安郡:即徽州与严州大部。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寿昌、淳安、遂安等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淳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
下邳郡: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吴汉拔郯城,置下邳郡。旋改下邳郡为临淮郡,下邳县为郡治所。公元72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取消临淮郡,置下邳国(郡),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之下邳故城)。
吴兴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 一带。治所在乌程,隋朝废。
高阳郡:古地名。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武威郡: 简称雍、凉、雍凉。古称雍州、凉州,其前名为赤乌镇、都野、盖臧、姑臧、雍州,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从凉州皇娘娘台遗址丰富的齐家文化文物看,武威郡在4000年前就率先进入的青铜时代,姑臧城的建城史已有4000年的历史,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展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一度是西北的金融中心、外贸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宗教中心。
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
笃忠贞
敦孝友
务本业
端品行
正礼节
禁赌嫖盗窃
《天下余氏一家亲》
余氏会徽: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余氏子孙心连心,手牵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他原先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余良:字宁仲,初名史咸,字亨仲。自歙州徙洪之分宁安居坳下初开长茅为始祖。寿九十八,卒葬长茅六墓埚子午兼癸丁向。与长茅祖居南北想望事详宁州志。宋真宗仁宗朝赠刑二部尚书。元配:南宫氏,葬合夫墓。有五子:革、贲、旅、咸、升。长茅系是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余姓分支,子孙多杰出,较为著名的美谈如“两门六太守,(升坪和高坪)八代十尚书”,“九子同登龙虎榜”等。
〖余姓四言通用联〗
名高四谏;
道就单车。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灵鼍负阁;
钓鱼列屯。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为了姓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