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除了九佬十八匠,黄陂还有八乡之传奇名号

勤劳睿智的黄陂人,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的演绎和传承成就了“九佬十八匠”,为了谋生计又走南闯北,以致“无陂不成镇”。
除了这些,黄陂还有什么特殊的名号呢?
那就是“黄陂八乡”,但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何为黄陂八乡?

1-台乡

据统计,到上世纪末,黄陂共有台胞2万人(含第二、三代),其中第一代台胞5500人,区内约有台属2.3万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先生就出生于黄陂。

2-侨乡

黄陂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约15余万人。
被誉为波音的“设计巨匠”,曾任美华航天工程师协会、全美总会理事长的田长焯先生即为其中杰出代表。
在湖北境内,黄陂仅次于天门,华侨人数居第二位。

3-将军乡。

建国至今,黄陂籍将军共有14名(尚不包括原属黄陂,后划到大悟的徐海东将军等)。
在湖北境内,仅次于红安的61位、大悟的37位,和天门、麻城一起位列第三。

4-武术之乡。

黄陂区在2001年8月被国家体委评定为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之一。
2007年成功承办武汉六城会武术(套路、散打)比赛;木兰山武术学校1999-2008年承办全国武术锦标赛;连续十届成功承办湖北省武术(散打)锦标赛。
个人小时候曾听说过土庙同兴就有“武林高手”开门收徒。黄陂人知道更多的应该是上世纪的木兰武校。研子以前我虽没去过,但却知道那里有个梳店,因为木兰武校的广告词太知名了。

5-泥塑之乡。

黄陂是全国闻名的泥塑之乡。
上世纪70年代,黄陂民间很多百姓都会做泥塑,归元寺的500罗汉就是出自黄陂泥塑艺人之手,另外包括江汉路上的《热干面》、《下棋》、《挑水》等雕塑、深圳世界之窗公园的《大卫》雕像都有黄陂泥塑工匠的汉水。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活跃着上千位名身怀绝活的黄陂泥塑艺人,而黄陂本地则还坚守有200位余泥塑传人。

6-楚剧之乡

黄陂是楚剧的主要发源地。“黄孝花鼓戏”是楚剧的旧称,亦称西路花鼓,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黄孝花鼓”进城,最终催生了楚剧。
1926年,黄孝花鼓戏正式改名为“楚剧.
2011年11月3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的公告,黄陂因楚剧名列其中。这也是官方正式承认黄陂是楚剧发源地的标志。
八五年前后,前川解放村组建了个楚剧图,还招收了学员,就在原小学后面,搭了个土台,配备了行头道具,自娱自乐了好一陈子,有一段念白(请用黄陂话试着读)“自从开店以来,锅里长青苔,灶里烧把火,烟囱飞个麻雀出来”异常搞笑。

7-大鼓之乡

湖北大鼓起源于湖北黄陂,是一种流行于武汉黄陂、孝感、麻城、浠水和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
湖北大鼓由北方的“犁铧音”衍变而来。同治年间,鼓书艺人黄玉山(黄陂人为了在当地传唱,开始将北方语言改用黄陂方言,将伴奏乐器大鼓改用小鼓,以木质云板取代铁质犁铧尖,遂逐渐形成了富有湖北地方特色的鼓书品种,艺人称之谓“南路鼓书”。
黄陂30岁以上的人,估计没有不知道张明智的。

8-建筑之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黄陂的建筑业与诸多乡镇企业兴起,成为驱动黄陂经济的“五轮”之一。
据统计,80年代初,黄陂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达1119个,从业者逾30余万人,产值近2亿元。那时,第一建筑公司、第八建筑公司、第三建筑公司、园林建筑公司是黄陂建筑行业中的佼佼者。
2017年, 建筑企业从292家增加到386家,总产值突破500亿元。东方建筑集团晋级建筑特级资质企业。建筑资质等级为一级的企业17家,二级的27家。
截止2018年,黄陂区有各类型大小建筑企业共有413家,2018年产值超500亿,税收13.8亿,就业15万人。
但2000年以后,新洲的建筑企业数量和产值超过了黄陂。

扫描二维码

有更多有趣的

快来关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