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迪卡侬入门级支撑鞋
去年减重后,原来针对大体重而屯的新鞋,投入使用后,与大体重时穿的感觉不大一样。就想着等手头(脚头)的鞋退役后,就入性能低一些的鞋,也许穿起来更舒适。今年以来,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所谓高性能,是指某些型号在其品牌下的产品序列里,有着顶级的缓震\支撑能力而言。一般认为大体重人士所需要的防护更大,适合穿性能顶级、次顶级跑鞋。而小体重人士适合入门级、普通级等性能弱一些的鞋。小体重穿高性能鞋,一般的认识,是会有“踩不动”的情况。
不管有没有科学道理,我自己的体会,体重减轻后穿顶级缓震、支撑,的确与大体重时感觉不同——毕竟前后差了整整40斤。
其实过去也穿过两双普通级的鞋:
一双是花了400多块钱买的特步当时新款。那双鞋已经退役并出门了,总体来说对其九分满意。最满意的是其包裹性好。由于开始并没有捆绑记录里程,估计大概有500公里开外。最终谢幕时,是鞋面完好,中底塌陷,大底磨损。
另一双是在出差时,花了140多块钱买的迪卡侬基本款,应对在当地跑步所需。跑了有300公里的样子。在重庆这座城市,街跑就等于跑坡。而且我真的经常去跑一座叫做照母山的小山。每一次拼凑成10公里。
以为这双鞋会在短期内跑烂,没想到现在依然在给我当休闲鞋——大底完好,中底基本上失去了缓震。夏天当休闲鞋穿,比小时候穿的小白鞋好不少。
临时服役,跑了重庆照母山无数趟,大底耐磨。
今年以来,试试入门级鞋的念头很强烈,看看目前到底适合穿什么。
前两天在公号里写到两双无论缓震、支撑性能,都属于普通级的鞋:一是多威3900,号称江湖上最便宜的碳板跑鞋,自定义“竞速鞋”,竞速鞋一定是缓震、支撑差一点的,这是性能与重量之间的妥协。
一是Nike Quest3,还没跑。
关注本号的一位跑友,根据自己的马拉松训练经历推荐了一双迪卡侬的run active grip,非常感谢。
很多人以为迪卡侬价格亲民,就担心它的货品不够好。其实,就材料而言,各家有各家的法宝,都不差。可能咱们国人还处在“贵即是好”的阶段,以至于错过了适合自己的东西。
迪卡侬的货架上,一般会把商品适合用于什么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譬如,在kiprun系列(定位跑马)的某款鞋旁牌子上,写着“这双鞋能够让你在1000公里的奔跑中,体验它的缓震”。这种表示法,就比“能跑1000公里”要严谨和有担当得多。
所以,我一直对这个牌子印象不错。
正好今天路过迪卡侬店,试了网友推荐的这款active,的确脚感不错。由于它是马路和小路通吃的越野款,而我还有一双saucony的越野鞋始终没有机会服役,所以我选了另一双run support入门级支撑款回来,回来直接就去跑了50分钟,慢摇8公里。
正面很忠厚老实的样子。
对它家的大底非常有信心。中底不知道,拭目以待。
后跟有一个cs材料的圈,宣称分散落地冲击力的能力强。
Mid foot support
官方提示这就是一双日常健身跑的鞋。
正好我习惯几双鞋同时期轮流穿。
直观的感受有这样几点:
1 迪卡侬的鞋后跟普遍比较薄,但很跟脚,跑起来很利索,这点我特别在意,也对它既薄又做到跟脚,很佩服。多威3900的“鞋大”,很大原因就是它为了做到240克,后跟薄,因此就有轻微的不跟脚之感。迪卡侬虽然后跟薄,但依然很跟脚。
2 由于是入门级的支撑鞋,所以不要幻想什么踩屎感,相反,因为鞋底不厚,脚对地面的反应很直接,但也不要误以为会“硌脚”。想想它只有260克重。这个重量下,它的缓震感其实很过得去了。我因为早年运动项目的习惯,喜欢脚对地面的感觉要清晰一些(脚趾有抓地感)——那些运动项目的选手,都是穿薄底快靴的。
3 由于是轻量鞋,且缓震、支撑都是入门级的,所以适合腿部、踝部比较有力量的人穿。对于跑鞋“言必称厚、软”的朋友来说,不大合适。但比纯粹的竞速鞋,还是要软弹一些,毕竟它是“日常慢跑鞋”。
我一位长期跑马拉松的影友说,很多人长期追求软弹的缓震鞋,把脚跑坏喽。大概是说腿脚越来越没力了吧。
好在我比较喜欢偏硬一点的脚感。
4 除了后跟跟脚,整只脚的贴合感也很好。这点只有自己体会,他人的感受完全无法套用。除了脚后跟没有松脱感外,前掌的舒适感也很重要,既不能左右方向拥挤,那样容易脚麻,也不能在里面晃荡,那样容易起泡。我在用它的基本款“应付”出差期间临时使用的经历中,对它的穿着舒适性方面,印象深刻。
今天跑得太少,不足以做结论,等我腿恢复得更加好些以后,跑个半马试试,那样体验就比较完整了。通常这类鞋可能不大胜任单次长距离跑的。
如果跑友刚开始跑步,每次三五公里,那么小白鞋、休闲鞋都可以对付,它肯定是合适的。如果通常跑10公里以上,且已经有一双以上的鞋了,可以作为替换鞋,与其他鞋一起服役。
对于老跑将来说,当主力鞋都没问题,毕竟他们的技巧和力量能够支撑他们“削竹为剑”,什么鞋都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