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最佳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2020圣诞节前一天,看了一部电影——《纳尼亚传奇》——兄妹四人在一座古堡式的建筑内玩儿捉迷藏,最小的妹妹露西躲到衣柜里,无意间去到了美仑美奂的纳尼亚传奇世界,放眼冰天雪地,神秘浩瀚,还结识了一个善良的年轻羊人。小姑娘特别震撼,归来以后兴奋得不行,忍不住告诉哥哥姐姐,却没一个人愿意相信她。
最近重逢一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印象之最深,是他说话时的画风:看似随意坦诚,轻描淡写,也不怎么用力。但是用词准确,考究,如琢如磨,语气语调也极富美感,很容易引发我情感的共鸣。没具体问他这些年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只是很珍惜那种久别重逢的阳春三月氛围。尤其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他那种温暖的生物,往身边一坐,就是加拿大绒。
我因此想到自己,写作多年,文字为友,自以为已经去到了一个纳尼亚传奇世界,但是很显然,我并没有将这个世界表达清楚。用老朋友的话来说,读我的文章,就像是看见“情商单薄”的我这个人,一丝不挂杵在文字里——这并非我的本意——我误以为自己看到并描述了那个世界本身,却原来我是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赤裸裸的独孤背影。
很多年以前,跟一朋友去过一处青岛的教堂,临近海边。到如今依然不能用文字准确描述那种感觉,唯一难忘,就是伴着那阵阵腥味的海风,自己的心跳声比海鸥的叫声还要烈。
还有一种感觉:那么一个小小的海滨城市,随便往哪里遛达两步,都是一脚的深厚内敛与源远流长。反而是我久居的昆明,我居然没法感知它历史的深情、旖旎以及温柔。
我很小的时候就无数次体会过一个小小的奥秘:这人间所有很美很生动的东西,其实并不在十里春风的外面,而是在一个人空无一物的内心。
包括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东西——这种体验直接导致我在写作的时候,直接进入,直接流淌,直抒胸臆,直捣黄龙,我几乎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对古人死人以及一切牛B的人目不斜视,不分享典故,不引用牛言,而是直接讲感受、经历以及体验。
原以为一个实实在在用心生活的人,即能透过自身直觉,瞬间明了那种源自内在的洞见,不用再历经沧桑,绕山绕水,皓首穷经,也能看见我的看见,了解我的了解,受益我的受益。
事实证明:这或许过于浪漫了,每一个人都只能独自去西行,没有谁可以先站出来指点迷津——就算有人还是站出来了,也不过是完成一次洗尽铅华之后的印证。
查理芒格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佳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这个“配得上”,我自己的体会(又是体会),不是厉兵秣马,不是夺路狂奔,而是慢慢去将那些掩盖在自己内心的东西拿掉,你就能欢喜照见到你想要的那些东西。这跟所谓努力奋斗没有任何关系,就只是清空删除那些掩盖,你就已经是顶配了。
最朴素的说明就是:一个非得拥有1000万才能将微笑安装到脸上去的生物,他那1000万其实是他的“假肢”。如果你无需借助任何东西就能发自内心微笑,你随便干点儿什么,都不只值1000万,这就叫“配得上”——当然,我或许只是那个躲在衣柜里的天真的露西,我不过是在描述一个虚无缥缈的纳尼亚神奇世界,谁会信?谁敢信?我相信会有的。包括相信那种灵魂的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