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病之理小议(樊正伦)
中医用昆虫土石、草根书皮等物,给人治病,其理安在?
中医药学认为: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天地初分之后,便生阴阳二气。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行乃动也,故亦称五运。阴阳二气相互流行,则生火、热、风三阳气与寒、湿、燥三阴气,统称六气。人生天地之间,为天地氤氲的产物。天地阴阳运气反映于人身,则阴阳二气,化生男女,五运化生五脏,六气化生六腑。是人得天地之全气,故为万物之灵,亦可谓人身一小天地也。世间昆虫禽兽、草木金石,虽与人异类,但亦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亦随五运六气而长,故其性与人相通。其与人所异者,唯不得天地之全气,仅得天地之偏气,故其性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为苦寒,或为辛热。此万物不及人之处。
倘若人身之气,一有偏盛或偏衰,则盛者有余,衰者不足,盛者克制,衰者受侮,遂使平衡失调,阴阳不和,疾病乃生。此时,中医即用草木金石气性之偏,来调整人体气之盛衰,使盛者泻之,衰者补之,以达到平衡协调,阴平阳秘,则气平而病除。
中医用药治病,归根结底,即是借草木金石阴阳之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之平衡,以达到去疾除病的目的。此乃中医以药治病之根蒂。人与万物皆源于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以药物气性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药性与疾病丝丝入扣,此是中医用药治病的根本大法,为中医药理之金科玉律。
中药种类繁多,性味不一,难以枚举,仅述一二,以明其理。
一、 人参,前人《本草》,或谓人参补气属阳,或云人参生津属阴。此皆以偏盖全,未得人参药性之底蕴。人参产于关东,生于林间阴湿之地,其秉北方水阴润泽之气,故其味苦甘而有津汁。其茎叶,为三杈五叶,三、五乃阳之数。其苗从阴湿中发出,乃由阴出阳,故在甘苦阴味之中,存有一番生阳之气。其秉阴中之阳而生,秉阴则能益阴,秉阳则能补阳,且其形象人,故对人身阴阳之气,皆有补益。又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上达于肺,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出阳,同出一理,所以人参大能化气,气化而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此乃人参益气生津之原理。
二、 阳起石,阳起石生于山东阳起山。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云乃水受热腾空之气,故能乘火气而上飞。此物纯阳上升,故凡人病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此升举阳气,效如桴鼓。
三、 蜈蚣,蜈蚣生于干燥土中,其味大辛。此物秉天地燥气所生,燥属金,金性制木,故可治肝风内动外扰之抽搐。
从此三例不难看出,运用中药治病,无论草木昆虫,皆要明其药性,欲明药性,必探其终始,参以形色气味,时间产地,然后以药之性,疗人之疾,方可药到病除。
中医药科学与西医科学从思想方法、哲学基础到诊断治疗都有着天壤之别,中医的从宏观整体出发,以运动变幻思辨,取天然药食精粹,用模糊调和方法,治疾患于未病,都大大有别于西医的用精密仪器,细查于微观,变动态为静止,辩病于精确的诊治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揭秘的尖端领域,中西医方可殊途同归,共同开创人类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