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那些事

胆道系统那些事

提起胆道系统,大多数人可能有些陌生,但胆道系统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镜率还是挺高的,比如体检中比较常见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都属于这个范畴。今天,我们来好好捋一捋——胆道系统那些事。

胆道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胆道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肝内胆道、肝外胆道(肝总管和胆总管)与胆囊。

胆道系统里流动的是胆汁。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消化液。肝胆汁自肝内毛细胆管开始出发,沿肝内各级胆道逐渐汇聚到肝总管,而后经过一条旁路(胆囊管)先进入胆囊,胆囊有储存、浓缩肝胆汁的功能,金黄色的肝胆汁经过处理就变成了胆囊胆汁。当人进食富含油脂的食物(比如红烧肉、煎鸡蛋等)后,胆囊收缩,将胆囊胆汁挤入胆总管并最后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胆道的结构很像一条大河的水系图,我们用长江的水系图对应一下(画图仅供参考):长江的中上游水系相当于肝内胆道,鄱阳湖相当于胆囊(当长江中上游的水流量过大,鄱阳湖就可以蓄洪——像不像胆囊的收纳功能?),长江下游相当于胆总管,东海就相当于十二指肠;最后别忘了,奔腾的长江水就是——胆汁!

胆汁小知识点

①再次强调:胆汁是肝脏分泌的!胆囊只是储存胆汁的仓库!

②以成年人为例,肝脏分泌肝胆汁的量:每昼夜800~1000ml(没想到吧~)

③肝胆汁是金黄色的(就像炒菜用的色拉油),是弱碱性液体;胆囊胆汁是棕黄色或墨绿色的,是弱酸性液体(因为胆囊把肝胆汁中的磷酸氢盐吸收掉了)

④胆汁里溶解着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物质,如果溶解的物质出现过饱和,就会析出,最终形成胆道系统结石(比如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等)或胆囊胆固醇性息肉

⑤如果胆汁无法顺畅地进入或完全无法进入十二指肠,就会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或称为梗阻性黄疸),患者会出现眼白变黄、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等表现,还会有皮肤瘙痒、高热、上腹部疼痛等合并症状,必须要住院治疗。

需要医生干预的胆道疾病

一、结石性胆囊炎

反复发作的结石性胆囊炎,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切除胆囊,因为反复感染不仅有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胆囊反复经受炎性刺激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所以,切除病变的胆囊是“舍卒保车”之举。不少人担心胆囊切除后会影响消化功能,但人体有很强的代偿修复能力,胆囊切除后,肝外胆道会代偿性增粗以替代一部分胆囊的生理功能,只要保养得当,对日常生活及饮食没有很大影响。

二、肝内外胆道结石

中国有句老话——“流水不腐”。水流不畅的小河沟,水质必定容易发黑发臭。同理,如果结石形成于肝内和/或肝外胆道,会导致胆汁流出过程受阻,给细菌滋生创造有利条件,导致反复发生的胆道炎症、梗阻性黄疸,甚至出现胆道恶性肿瘤。对胆道结石,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术(ERC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两种治疗方案目的是共同的:取出胆道内的结石,恢复胆汁在胆道内的顺畅流动。

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术(ERC多由消化内科医生完成,是通过十二指肠镜,从胆道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将操作器械伸入胆道系统,进行取石、扩张胆管狭窄部位、置管引流胆汁等操作。这种治疗相对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肝胆外科医生的工作,简单说就是通过外科手术,切开胆总管,通过切口进行取石、胆道探查等操作,最后在胆总管的切口部位放置一根支撑引流管(T)以防止术后出现胆管狭窄。手术后医生会定期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择机将T管拔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三、胆道恶性肿瘤

发生于胆道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基本上都会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长期黄疸会导致患者消化能力下降、肝功能受损等严重并发症,加上恶性肿瘤本身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疼痛或出现肿瘤远处转移,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对此类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手术切除、化疗、靶向药物治疗、放疗等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友情提示:治疗方案的制定工作请交给专科临床医师。切勿自行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切勿自行用药!

保护胆道小贴士

①一定要吃早餐!一定要吃早餐!一定要吃早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②均衡饮食,荤素搭配,按时就餐,少吃宵夜。别挑食,别偏食!

③油腻饮食要适度。比如:牛油火锅东坡肉(动物油脂类)、蟹黄鹅肝冒肥肠(动物内脏类)、五仁月饼蛋黄粽(中式点心类)、奶油蛋糕菠萝包(西式糕点类)……不是说不让大家吃这些美食(富含油脂的食物都好吃~),记住:浅尝辄止,食之有度!

④起码每年做一次全身体检:抽血查一下肝功能,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⑤发现胆道问题及时向医生求助。

祝大家身体健康!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