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布局下的土地科技创新
声明:《中国土地》所刊载文章皆为原创。如有违者,本刊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授权合作请联系电话:010-68048738。
改革开放40年来,土地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制度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土地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土地领域还缺乏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科学技术体系,土地科学领域仍面临很多问题。
“
如何重新认识土地资源
关于土地的研究最早并非来源于地理学,而是在经济学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及科技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不断创新,从“二元论”“三元论”“四元论”发展到“多元论”,技术、信息、网络等都被认为是生产要素。但总体来说,土地在社会经济范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恒定的。
土地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是土地经济学,其研究领域包含: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地价值等。我们现在的土地学科要么放在经济系,要么放在管理系,因为土地的内涵外延已经被固化了,难以突破。但土地经济学既反映又引导了土地管理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的土地制度创新,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即经营性用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它遵循的原则是“价高者得”,这是对土地经济价值的挖掘和反映,充分体现了市场机制在土地利用中所呈现的重要作用,对于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土地资源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属性,这对原有土地管理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制度提出挑战,我们需要转变认知,重构相关的研究范畴。
“五位一体”布局下土地资源治理体系的重构
构建新的土地资源治理体系,需要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土地管理领域对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的运用已渐臻极致,现在科技的话语权在提升,我们要考虑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来应对“五位一体”提出的新挑战,科技手段的杠杆作用日渐凸显。
当前新技术的出现也为这种调整提供了可能,如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将充分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土地利用、管理和研究的方式、手段乃至理念。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计算能力大幅度提升。二是传输能力大幅度提升。三是存储能力大幅提升。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进步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的提高。如对地观测技术可以获取包括几何信息、光学信息、植被信息、土壤墒情、水质参数、地表温度等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基本满足了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各类应用需求。
“
土地科技创新的纬度和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土地科技的进一步创新,既有必要,亦有可能。未来土地科技创新包含4个纬度:一是即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二是与新的自然资源治理架构相适应;三是对接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四是对接前沿科技技术。具体创新内容包括理论层面和工程技术层面。
理论层面
首先,重新认知土地价值,应建立广义的土地价值理论与方法。粮食安全问题当然是首要考虑,经济发展亦十分重要,但还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五位一体”之间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整个土地评估理念和方法都需要据此作出相应的改造。
其次,重塑对空间资源的认知。过去我们认为土地是平面的,但在当前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下,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如何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是土地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过去讲土地出让是说划一块地给你,而现在就要用空间概念来表达了。如土地出让是按面积计算还是按体积计算,土地利用规划是按二维空间布局还是三维空间布局?长期以来,我们的土地管理思维方式都是两维的,现在三维空间认知必须要有。
第三,要建立新的土地系统观。土地系统至少有3个特点:要素的综合性、空间的连续性、时间的持续性。而政府管理的3个特点是:管理事权的部门化、空间区域的政区化、行政管理的届次化。这3个特点和土地系统的3个特点具有异构性,构成三对矛盾。所以土地问题要超越行政区划的范围去讨论,才更科学、更符合发展的需要。
工程技术层面
目前,关于自然资源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包括:第一,天、空、地、网立体化感知技术与工程体系。其中,天、空、地针对的是物理空间,网针对的是网络空间。要倡导以科技为主的感知技术,可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第二,多源数据融合与认知技术。如现在计算机能通过自动识别技术把一个人识别得非常清楚,准确率能达到99.99%。国土大调查也需要运用到包括多源数据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准确监控土地资源状态的变化,以及分析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等。
第三,在线协调和管控技术与工程体系。现在每个城市在做规划时,单个样本看似都很科学、合理,但把这种离散的认证合成起来,就会发现存在谬误,经济学称之为合成谬误,这是因为缺乏一个全局性的在线协调和管控技术。首先,该技术可以解决垂直过程的信息传导与控制问题。通过制定规划来垂直传导与控制;其次,解决横向过程的协同与交流问题。目前,全国有很多专题规划,如交通规划,分析全国每年交通用地数量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用地是否合理,都需要一个协同机制。土地资源管理就犹如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微信群,这个群呈现出结构化和层次化。虽然这个群非常复杂,但能够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有效的垂直信息传导与控制、横向的协同与交流,能够解决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管理难题。
第四,土地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撑技术和工程体系。通过融合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模型构建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管理的分析和决策水平。如通过遥感监测、土地审批、规划数据的关联分析提高土地执法的精准性;通过交通流和人口热力图数据对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第五,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技术与工程。利用高科技的网络、遥感、建模等技术手段可构建一个国家级分布式国土空间3D可视化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其意义在于,一是通过一体化的分布式数据平台可支持中央和地方联动协同的自然资源管理,有效抑制中央与地方的层际和边际博弈。二是3D可视化仿真环境支持宏观决策分析、微观监督管理,以及任意尺度的优化模拟,这有利于丰富和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模式与水平。三是这属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当然我们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如大规模高速网络构建与安全技术、超大规模空间数据管理及高性能计算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尚未突破。
总而言之,响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面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需求,对接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倒逼管理创新,这是土地领域的自我需要,也是对国家发展的主动担当。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