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我们早就开始玩“谐音梗”了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盈昃,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其实我很怕去揣测古人笔下的情感,总觉得那寒冰下的春色是如此炽烈,宛似含苞欲放,羞涩可爱,蕴藏着几多欢喜,几多温情。

瞧瞧那些古人,尽管如此思念友人、爱人、亲人,思念如桂华流瓦般铺满心间,却还是刻意借寒梅、枝柳、菡萏、月华等意象来表达,如此情深下笔往往太重又太怯。

“柳”谐音“留”,随处可见,想留不愿说,借柳挽留。

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曾这样评价《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古人的笔下,世间万物皆有情,庙堂之高太远,静穆雪山太冷,所以他们多是将我们身边常见的物什沾染情意,无声胜有声般展现给我们看。

柳树此意象经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染柳烟浓不仅仅是春色正好的表达,也是文人那欲说不直说的牵肠挂肚。诗词中出现“柳”字多为送别诗,柳树作为见证者为我们记录下这次送别的不舍以及挽留,古人的送别与今朝不同,有时一别,山水迢迢可能就是一辈子不见,故此渭城朝雨浥轻尘,阳关三叠千千遍,绿酒一杯不知浅。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柳》

无疑,这又是一篇送别词,以“柳”为名寄托了词人的万般不舍,春色好,柳色青青,友人却要离开,凄怆摧心肝。送别的长亭,不知见过多少遍,连上面的纹理都能描摹,可是在这梨花满地的日子里,又要送别。柳条纤纤,丝丝弄碧,京华倦客,不忍堪折。管弦呜咽,旧迹难寻,细柳又折千千遍,故人不归。

周邦彦的词作每篇都令人怦然心动,曾经因为他的“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而醉心不已,又因他的“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而忧伤,这次因为他的“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而久久不能心安,这是怎样的情感啊,前面一直拿柳树来遮掩他的感情,但当他想到亭台楼阁下的携手,露桥上的闻笛时,其中的物是人非让他再也绷不住自己的情感了,舍不得啊。

忧愁友人的船为何如此之快,似利箭出弦无可归来,他只能静静地站在渡口,望船夫撑着竹篙远去,水波渐远,之后唯见水际无边,日暮人远,春色溶溶。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柳树在文人笔下又是无情的代表,隋堤上见无数遍,船只驶去千万只还是难以唤醒柳树的一丝留恋,它似石人那般没有感情,不懂世人悲欢,春一来,柳絮自舞,旁人难扰。

“莲”谐音“怜”,怜爱不直说,偏借莲花掩。

莲的出现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大多是形容美好的爱情,或美丽的女子,不管是《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山有榛,隰有苓”“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或是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莲花的那种清新脱俗、绝世独立还是令人耳目一新。

那时的人们可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去描写莲花,其中的暗喻、明言都是那么的自然。譬如《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通篇看去,只道是位女子在采莲,若仔细观之,便可字字窥其思念。从开始的“忆”“寄”“伯劳”到后面的“莲子”“飞鸿”“梦”,处处都能触碰到女子的小心思。她仿佛在用世间最通彻的词语来抒写自己的孤独以及想念,听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东飞伯劳西飞燕,不及黄泉无相见。”伯劳是一种单独栖息的鸟,劳燕分飞,黄泉相见,孤独一览无遗。飞鸿也很好理解,与雁一样是携书信的鸟类,可女子无论怎样去门前见,郎君始终不归,你看她的小心翼翼多么令人心疼,“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当然最打动人心的还是那水中的莲,水光潋滟,亭亭玉立。语句双关在乐府诗中经常见,《西洲曲》中表现得更甚,层层递进,引人遐思。你以为她手中长桔梗的莲花只是单纯的莲花?不是的,我们这样来看,“低头弄怜子,怜子清如水。置怜怀袖中,怜心彻底红”,是不是意思已全然不同。这里的“怜”可不是怜悯之意,乃为“爱”之意,女子是以莲花来寓意对郎君的无限相思,况且莲自来出淤泥不染,濯清莲不妖,是难得的纯洁之物,此文又以此来写二人的感情清澈纯洁,“怜心”可谓是最妙,以“彻底红”来说二人感情炽烈不会因这寻常之物而淡漠。语意双关此写法,真的是妙不可言。

“丝”谐音“思”,剪不断,是相思。

别说就算不谐音,“丝”与“思”都有些相似,情思自来就像丝线般缠绕,若仔细咂摸味道,唇间所尝尽是苦涩,因为青青河畔草,所思在远道。以何解忧?唯宿昔梦见之。思念实在太苦,若深院锁清秋般难以摆脱,如萋萋古道草不可阻止。

就说李商隐的《无题》一诗吧,其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虽然是形容老师的,但在古代可不是,那可是我们李义山的爱情表达,他想说他对对方的思念如蚕吐丝那般惟死方休,若蜡燃烧,直到成灰不再泣泪,物有终止,人会回头?不会的,他的思念早已摆脱事物的牵绊。可叹无路,这份思念永无止境,故此他在尾联特地恳求青鸟,将他的一番心思带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里的蚕丝就不单单只表直观之物,而是“思”的谐音,一语双关,直扣人心。李义山的这首诗并未与我们遮遮掩掩,他很正面地将情意为我们展现出来,真实感人。

别说李商隐这种情感诗人了,连我们不拘一格的诗仙太白都爱玩这种文字游戏,他曾在《春思》中这般写,“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面来看好像只是简单说春风一至,燕地在春风的沐浴下,小草开始从地下冒出头来,一眼望去,郁郁青青。而秦地的桑树已枝叶翻绿,树枝不堪压,有些低垂。

这只是表面,诗仙是谁?大唐的一枝独秀,怎么可能单纯地去作景色描写。我们这样看,“燕草如碧思,秦桑低绿知”,这是什么?这是格局,诗仙的格局,不仅将两地实写虚写,还用双关语。那长出的小草哪是简单的小草,萋萋之样是无尽的思念啊,桑树真的只是枝繁叶茂压弯了树枝?不是的啊,那是因为思妇知道远在天边丈夫的一番情意啊。人们常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那么便别走了吧。

“晴”谐音“情”,放晴无妨,恐伊人不知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赋比兴自来就是一种很妙的写法,将情感与草木融合,徐徐展开,扣人心弦。把很多想言羞涩言的话借草木之意表达,杨柳青青和郎君的到来毫无关系,但是伊人就是要以此来引出郎君的到来,仿似不经意般,但其中的刻意又是看破不说破。

说到《竹枝词》,刘禹锡可有一番话说,其实那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不管是穷山恶水之地,亦或是八街九陌之处,若逢文人,便美成了画。故刘禹锡一来,蜀中民歌就成了一种诗体,极具生活气息。诗人和百姓从未相离,自来一起,自来和谐。

再看这诗的三四句,明显与一二句无半点关系,但刘禹锡就用双关表示出来了。江上女子对歌唱郎君有着深深迷恋,奈何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三四句自然而然地就写下了,这样来看更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就是女孩子情结了:那郎君到底喜不喜欢我啊,变化无常,说晴不晴,说雨不雨,颠来倒去。有时候的做法明显是对我有情的啊,但为何有时又感他对我无意呢?。

语意双关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这些文人也太可爱了,都在尽力掩饰自己的爱意,但是深剖出来又会发现,他们的爱意不比任何人浅。介于文章太长读来烦扰,便不再多写,但这里还可以牵扯一下其他的双关字。

井底点灯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

不妨这样看,“井底点灯深伊,共郎长行莫违期。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还可以这样来看,“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

当然古人能有什么小心思?那古人小心思可多的很呢。还有特别多的双关字,“藕”谐音“偶”,“荷”谐音“合”,“悟”谐音“误”。

双关可不单单只指谐音之意,具体来说还得是: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百度百科

所以,以后我们看诗词还得细心,不然很容易被古人的小心思给麻痹,要是连我们也不懂他们的情意了,他们该多孤单。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