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乡村之隆坪篇12】咸坛香炉寨
兴国县以“香炉”命名的地方不少,比如枫边乡的香炉嵊、永丰乡的香炉峰、古龙冈蜈溪香炉寨等。隆坪的香炉寨在《兴国县地名志》中,记在了茶园乡条目下:“香炉寨,在教富东南1.7公里似香炉的山排上。后山有寨得名,2户,5人,曾氏从咸潭分此已13代。”
第一次去咸坛村,就觉得这个村的位置很奇特,象贵州一样地无三尺平,房屋都建在山坡上。站在一个叫“饭箩坑”的山冈上,居然可以眺望县城。
村支书赵平带我们去药材基地看石碑。因为堆放在瓷砖下面,费了好些功夫才抬出来洗干净让我们观看。碑宽约六十厘米,高约一米五,厚约五六厘米,要四个人全力才能搬得动。碑质为青石,字迹完好无损。碑文主要是筑寨捐款鸿名录,前面有一篇序:
有一首著名兴国山歌,歌词的内容和这块碑上的历史事件有关连:
咸丰三年大造反,谷米粜了五吊钱;
一百铜钱籴升米,饿死几多嫩娇莲。
咸丰三年是公元1853年,这一年洪秀全的太平军横扫江南定都南京,期间太平军兵锋也曾屡屡杀向兴国。歌中的“嫩娇莲”是指青年妇女,兵灾之下,通货膨胀,一百铜钱只能买到一升米,困守孤城的兴国城,居然出现饿死少女的人间惨剧。
据兴国同治县志记载“咸丰三年癸丑秋,贼自泰和扑邑城。知县潘安国与绅首田勇歼之。” 农历6月,太平军邹恩漋部数千人马,从泰和县攻打兴国。潘县令匆匆编三百名“田勇”(即农民壮丁队)防御,坚守一个多月。兴国四乡田勇从城外反包围太平军。7月27日,兴国城内外夹击,大破太平军,斩首700余颗,捕获首领叶德聪、谢乾瑶、王琴、胡士绅等数名送省城报捷。巡抚张芾上奏咸丰皇帝,颁发表彰,上谕曰:
咸丰五年,太平军的翼王石达开率大军进入江西,围攻吉安,遣军复攻兴国城,图谋报复。兴国县北乡的居民,均坚壁清野,举家入寨坚守,咸坛香炉寨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兴建。
练国珍撰的碑记中叙,香炉寨初建于明末清初。不过,建好的村民并未使用寨子,让其闲置二百年,直至石达开部杀入兴国,附近村民重新集资恢复古寨,并举家迁入以避兵锋。从鸿名录看,捐资达150余户。山寨规模应该是可以容纳四、五百人生活。
这座香炉寨建成是咸丰六年仲冬。据兴国同治县志记载,咸丰六年五月,石达开部攻克吉安后,聚兵十余万围攻赣州。赣城属县,惟兴国一县尚存,保障了赣州城内的米盐供应。太平军对兴国用兵,一直持续到同治三年,兴国城乡百姓凭藉无数个“香炉寨”,躲过了战争的劫难。
兴国史书上把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前后七年)的战争,称为“甲己兵寇”。期间全县修筑寨堡数百座,我曾多年寻访,发现不下十余座。这些堡寨大多数是用麻条石构筑,坚固异常,人民公社时间曾大规模拆其材料建水库。翰林蓝拔奇在长冈的合富筑了一座“马颈寨”,并作《马颈寨赋》,我专程前往考察,发现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居然修建了白竹坑、东龛两座水库。
鉴赏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石碑,村支书陈平又邀请我们登临山寨。沿着药材基地的管理道路,可以开车到香炉寨主峰,水泥道路已经修到离寨子一百米左右的山头。清山时挖土机将原寨内的建筑都铲平了,只有四面悬崖边沿的寨墙还在。寨子依山势而建,大约在一两千平方米,两条登山的道路均构筑了坚固寨门。
陈平介绍说,清山时村民在寨子内还拾到不少子弹壳,据说是红军和广东军阀在这里作过战。
咸坛和教富这一带区域,苏区后期属于杨殷县的管辖范围。我过去采访池煜华时,她曾告诉我,红军长征后,她所在的杨殷县县委、县苏政府的干部,改编成了游击队,驻在附近的山寨里坚持了半年斗争。红军长征时,朱德曾经电令独立十三团从隆坪、茶园一带主动向高兴出击,以吸引敌人,掩护中央红军南渡于都河的战略意图。中央红军主力出发后,粤军第六师开赴茶园周围“清剿”数月之久,红军独立十三团由中共杨赣特委书记兼十三团政委罗孟文率领,从香炉寨下的义渡村开始突围,在兴国、万安、泰和、吉安边界一带,辗转数月。
我们站在香炉寨内最高点,俯瞰茶园的豪兴、教富、义渡、里溪和隆坪的咸坛、熬源等村庄,雪后初晴,阳光明媚,阡陌纵横,屋舍俨然。这座历时近四百年的山寨,经历过多少刀光剑影,生灵涂碳,才迎来百姓安居乐业、沧海桑田的美好人间。但愿这里种出来的名贵药材,能够驱病疗疾,造福天下罢。
文/胡玉春
摄影/黄贻辉
编辑/胡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