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灶王爷到底是谁,小年你真的过对了吗?
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
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
小年将至,一年即将过去,人们开始准备“忙年”,买年货、扫尘、祭灶,过小年的人家忙得不亦乐乎,其乐融融,孩子们也在这一天等着吃糖。不过别着急,小年,这个已经流传上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你真的过对了吗?
一、小年的时间
每年过小年,都是一次南北的交锋。北方人认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认为是腊月二十四,还有水上人家说是腊月二十五。那么,到底哪一天才是正确的日期呢?
其实,两个日期都对。按照清以前的民间传统来说,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晋代周处所作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可见,以前小年的日期都是腊月二十四。
清朝初期,小年日期未见更改,《清嘉录》就有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不过,到了清朝中后期,宫中皇室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并祭拜灶王爷。北方离京城近,皇宫里的习惯作为当时的流行影响了民间百姓。所以,北方部分地区就开始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
除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民间其实还有其他的小年日期。比如江浙沪地区人们喜欢将除夕称为“大年夜”,除夕前一晚称为“小年夜”,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再比如南京地区,为了于正月十五的灯会上纪念仁慈的朱允炆,百姓们将这一天也称为小年。
所以说,中国各地区小年的日期都不是空穴来风,其背后都有它的历史脉络,顺着这些脉络,我们就能体会到什么叫作源远流长。
二、灶王爷到底是谁?
祭灶是小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宋代祭灶最为热闹,范成大有诗《祭灶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这一习俗流传至今,绝大部分地区过小年都要祭灶。不过,关于灶王爷到底是谁,却一直众说纷纭。
有说法认为灶王爷是上古的帝王或他们的后裔。比如《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泛论篇》载:'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周礼》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则说:'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炎帝是'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以他们为灶神,体现着早期人类对于“火”这种原始力量的尊敬和崇拜。
当然,民间还有很多说法,比如《酉阳杂俎·诺皋记》就记载:“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传说张单是一个浪荡子,因为羞愧不敢见妻子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再比如《荆楚岁时记》载:'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
在民间传说中,灶王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人或者鬼怪化身而成,有的还认为灶王不是男神明,而是女神明。很显然,这些传说蕴涵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透露着朴素百姓的价值观追求。
三、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是为了迎接春节到来的预演,是人们“忙年”的开始。既然是“忙年”,当然要动起来。每逢小年来临,人们就会置办过年的年货,打扫家里的卫生,扫掉过去一年积攒的灰尘,也扫走过去一年的“穷运”、“霉运”,讨一个来年的吉祥。
扫尘的传统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清代过小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扫尘去除污秽,清代的《清嘉录》中就记载“腊将残,择宪书(指历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在这一天,孩子们也会将全身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俗称“洗邋遢”。
当然,不要忘了过小年的重头戏:祭灶王爷。民间传说认为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会上天向玉帝禀报这一家人的善恶,玉皇大帝就会根据灶王爷的禀告进行赏罚。所以,人们就会在这一天往灶王像前供放糖果、清水、美食等,以期冀灶王爷能够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不过要注意,过小年也有禁忌,比如湖北部分地区,在过小年这一天不会宰杀牲畜。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人们认为过小年这一天捣蒜的话就会把家里捣穷了。
总结:其实,小年习俗不同的背后是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五千年,我们有太多的民间神话和传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培育出不同的生活习惯。
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灶王爷到底是谁,其实这些都只是人们对于小年不同的寄托。时至今日,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小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味十足的节日氛围成了人们脑海中的记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偶尔停下脚步,去体会先民们的生活,去传承历史的记忆。这才是小年这个节日,带给我们最重要的礼物。
参考文献:
《风土记》
《祭灶诗》
《清嘉录》
《事物原会》
《淮南子·泛论篇》
《周礼》
《荆楚岁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