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芽头怕烫,寿眉粗叶不怕闷?白茶冲泡的4点偏心该翻篇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泡上一回茶,是安逸的享受。
前几天,一个江浙喝绿茶的茶客,买了一罐2020白毫银针。
回去用盖碗泡了一次后,迫不及待地过来和我们反馈。
他说,这白茶香气不错,味道爽口,就是怎么我喝到尾巴上,感觉有点涩?是不是我不适合喝白茶?
嗯,怎么会涩?
白毫银针可算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款型了,美名在外呢。
耐心地和这位大哥沟通,了解他的泡茶方法。
从用水,到用器,到投茶量,到出场时间……
最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位茶友在解释泡法时,不时提到另一位白茶主角——寿眉。
听网上的泡茶介绍,泡寿眉从投茶,注水,倒出茶汤,是**样的。
而泡白毫银针则有很多不同,至少“银针味淡要多闷”。
听到这不禁感慨,原来如此!
好端端的高山银针,被泡出明显涩味。
显而易见,全是闷泡惹的祸。
越是内质丰沛的好茶,闷泡时间越久,越容易闷出事。
茶味闷浓,变苦,发涩,统统皆是闷泡带来的后果。
话说到,白毫银针与寿眉,它们俩同样是白茶。
在用盖碗泡茶时,根本不需要区别对待。
不然,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反倒会弄巧成拙。
为了避免更多的朋友,在泡白茶时,盲选"区别对待",泡出不理想的茶味。
下面这4点谣传已久的泡茶套路, 大家还是当心为好。
《2》
第一,投茶篇
某小视频有怪论曰,白毫银针投茶20根,寿眉只需15片干茶。
实际是,这样的泡茶做法,没有实践的意义。
泡茶时,光靠人工去数茶叶,算不出标准的投茶量。
何况,单是因为寿眉芽头饱满,没叶片,没茶梗,模样轻巧,就多数一些茶叶。
而连梗带叶的寿眉,模样粗犷, 就故意少放一些茶。
在泡茶的出发点上,是一碗水没端平。
盖碗冲泡白茶时,黄金的茶水比例是1:20。
不论是泡白毫银针,白牡丹,或是寿眉。
还是泡新白茶和老白茶,散白茶与白茶饼,一概如此,从无特殊。
标准的100-110毫升盖碗泡白茶,投茶5克干茶,才能泡出浓淡适中,风采卓绝的茶味。
正如西家之子,增一分,减一分,都会失去那份味道。
为了精准投茶,在茶桌旁建议准备一个小工具——克秤。
精准称重,分毫不差,会比随手抓一把茶放进去泡。
或者是, 用原始的说法。
1根、 2根、3根……芽头数下去, 不仅耽误时间,让人心累。
也得不出精准的投茶比例,白白做了无用功。
毕竟,茶叶来源自天然。
任何的茶都不可能做到像工业流水线产品那样,横平竖直,分毫不差,全长一个样。
同样是白毫银针的芽头,里面也难免会有高矮胖瘦之别。
光靠人力去数芽头,不如多花十几块,买上一个小巧实用的克秤,才是可行之道。
《3》
第二,水温篇
茶圈常见误解是,银针细嫩不能沸水泡, 寿眉粗老不怕烫。
真相,2021年都已经来了,这样的茶界老黄历该翻篇了。
很多对白茶的认识,流于浅层的人。
极容易对白茶的认知,陷入以貌取茶的怪圈。
单以芽叶外观的细嫩程度,片面的认定白毫银针与寿眉的特点。
以至于在泡茶时, 同样沿用这套“老嫩”之别,认为白毫银针的芽头嫩,怕沸水烫。
而寿眉的叶片大,茶梗明显,粗枝大叶,怎么泡都无妨。
抱有这种想法的茶客,证明你对白毫银针的了解太少了。
平心而论,符合“十不采”标准的白毫银针,它的芽头可一点不嫩,不孱弱。
相反是,异常的肥壮、壮硕、饱满、有力。
高山茶园的银针,芽头的内在构造像是一颗饱满的春笋。
它像是俄罗斯套娃那样, 将芽头剥开一层,里面还有一层。
一层套着一层,足足有5-7层之多。
若不信,茶友们在泡白毫银针时,大可等到最后茶味泡淡时,剥一回叶底,一试便知。
白毫银针固若金汤的防护层,由里到外都密布着防水的白毫。
茶汤的内质丰沛,胶质充足,养分丰富。
泡白毫银针时,它根本不像外界理解的那样,芽头娇嫩害怕沸水烫坏。
恰恰相反,唯有滚烫的沸水,才能更好地激发它的风味实力。
及时的逐层解锁茶香与茶味,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更香更好喝。
泡茶,好茶一应不怕沸水烫。
白毫银针、寿眉、白牡丹等白茶如此。
哪怕是金骏眉、正山小种、大红袍、西湖龙井等,一概不例外。
沸水泡茶可以激发更多的茶香茶味,“烫坏”一说,原本就不科学。
《4》
第三,注水篇
之前茶友发来提问,据他们当地的茶艺师介绍,泡白毫银针要用定点旋冲,寿眉才适合均匀注水?
真相是,没有必要区别对待。
何为定点旋冲?
首先你要准备一个细高形的盖碗,然后投入适量干茶。
烧水泡茶,在提起水壶,往下注水时,保持在一处地方,定点往下注水。
受到水的浮力影响,盖碗内的干茶会不自主地旋转起来。
这样的泡茶手法,美则美矣,但是并不实用。
只往一处注水,干燥的茶叶注定没办法及时浸润,湿透,释放出茶味。
相反,大半轻盈的干茶会浮起在汤面,不参与茶味浸出。
第1、2冲左右泡出来的茶汤,在缺少了大半的茶味贡献,自然会出现淡寡,韵味不足的情况。
相比起来,不论是泡银针也好,泡寿眉也罢,亦或者是其它白茶。
在注水泡茶时,一概是推荐环壁注水法。
要领是,快速及时的将干茶浸润。
用均匀打圈,雨露均沾的方式,直接将沸水注在干茶上,将每一片干茶及早浸润。
泡茶的本质,原本就是茶与水的相遇。
定点式的注水法,在环壁均匀注水的泡茶效果面前,不值一提。
《5》
第四,出汤篇
茶圈谣传一句顺口溜,银针味淡要多闷,寿眉叶老不怕闷。
总之是提倡,泡茶要闷泡。
白茶不怕闷,泡茶时多闷一会更好喝。
闷泡这点,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村姑陈一向立场是内质充足的好茶不要闷泡,而是快出水才好喝。
长时间的闷泡,会让茶叶内部的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物质过量浸出,打破原先的茶味平衡。
导致闷泡出来的浓茶,滋味苦涩浓酽,滋味不佳。
长期喝多了闷出来的浓茶,对健康不利。
盖碗泡白茶,在前面几冲时,闷泡是大忌。
品质一流的好茶,内在的茶味物质充足,像是一块沾满水的海绵。
轻轻一挤,便能挤出水分。
因此在泡茶时,讲究“快出水”,从提起水壶往下注水开始,到合盖倒出茶汤,将汤水倒出公道杯内,时间以七、八秒左右为宜。
一手注水,一手倒出茶汤,分秒必争,不需要犹豫,更不要故意闷泡。
好茶,不必发愁快出水之下会寡淡、没味道。
经得起快出水,是对好茶内在实力的检验。
产自高山,精心制作的高山白茶,不论是寿眉还是银针,都不会存在味淡一说。
相反是,茶味鲜醇、醇和、饱满、甘润、清甜、顺滑、绵柔无比。
只有喝懂了白毫银针的温润、鲜醇风味,才能理解白茶滋味里的至高境界!
《6》
泡茶的讲究,可简可繁。
精致地喝一回好茶,不能将茶理解为“解渴”之物。
随便抓一把,放进大碗里,随便泡着喝。
那样做,是对好茶的亵渎与浪费。
不过,泡好茶,也并非大家理解的那般复杂。
至少在盖碗冲泡白茶时,没有那么多的偏心的“区别对待”。
从选茶器,到茶水比例,泡茶水温,出汤时间等。
基础的泡茶原则,是恒定不变的。
不论是白毫银针,白牡丹,还是寿眉,皆不例外。
以不变,能够应万变。
将这套基础的泡茶法则练到位,不愁泡不好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