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友出现水肿了,怎么办?记住7点,消水肿与治肾病两不误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虽说肾病可以没有任何表现,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水肿。当肾病患者发现自己的面部或双下肢出现水肿时,往往都比较担心。每当看到镜子中自己颜面部“肿肿”的或手指按压下肢“凹陷”下去的样子,心情总是坏透了。肾友该如何是好?

肾病出现水肿,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其实,对于肾科大夫来说,判断肾病是否严重,并不以是否合并有水肿及其严重程度为依据。也就是说,有没有水肿与水肿重不重并不重要,判断病情的严重性,更多关注的是患者的尿蛋白量、肾功能、肾脏彩超大小,以及肾病患者的病理类型与引起水肿的疾病等方面。水肿本身,反而没那么重要。绝大多数患者水肿的危害并不大,只有少数同时伴有尿量减少或有并发症或由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危害大且多难治。

肾病患者出现水肿了,治疗才是关键,下面笔者从七个方面作答。

1.区分肾性水肿的性质

肾病患者出现水肿,即肾性水肿,可分为“肾病性水肿”与“肾炎性水肿”两大类型。先说说肾病性水肿,都知道膜性肾病会出现水肿,这就是肾病性水肿,即由于患者漏出大量蛋白尿已有一段时间,造成血浆蛋白过低,导致组织间隙蛋白质含量低,水肿多从下肢部位开始。再说说肾炎性水肿,比如有些IgA肾病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出现的水肿,多为眼睑或面部出现非凹陷性水肿,或可同时伴有血容量增多或血压升高,它是由肾病引起的水钠潴留,水钠在血管与组织间隙重新分布。一般来说,还是容易区分的。针对如上不同的性质的水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看是否伴有尿量减少和/或体重增加

肾病性水肿与肾炎性水肿都存在这一问题,即肾病即使有水肿,并不代表患者尿量排出会减少和/或体重会增加。也就是说,有的肾病患者出现面部或下肢水肿,尿量并不少,患者每天测量的体重也没有明显增加;而有的肾病患者出现面部或下肢及至全身水肿的同时,患者的尿量也明显减少,体重也在逐渐增加。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水肿,治疗的重点也会不一样。其中伴有尿少与体重增加的水肿,在治疗原发病(即“治本”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利尿药等“治标”治疗。

3.需要明确引起肾性水肿的原发病是何疾病

通过病史询问、查体及全面辅助检查,就可以作出诊断,即明确引起肾性水肿的原发病是何种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狼疮性肾炎或糖尿病肾病等等都可以引起肾性水肿,有的还需要做肾穿刺活检以明确其病理类型,更有利于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4.看是否有并发症

不能只知道利尿消肿,在使用利尿药之前,还必须弄清楚一点,即是否有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因血容量增多而并发高血压与心衰;再比如膜性肾病出现高度水肿,可能还会引起血栓与栓塞并发症。前者加强利尿可以减轻高血压与心衰并发症;后者如利尿剂使用不当,则可能加重血栓与栓塞并发症。因此,在治疗肾性水肿时,不能只顾利尿,需关注并发症。

5.看肾功能受损是否严重

一般来说,肾功能未受损的肾性水肿,治疗起来相对容易些(糖尿病肾病除外)。看肾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选择使用的利尿药也会不同。肾功能完全正常的肾性水肿患者,可选择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或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肾功能明显受损的肾性水肿患者,可选择作用强的髓袢利尿药(如呋塞米与托拉塞米)。

6.不必过分强调“治表”治疗

一般来说,合并有尿量减少与体重增加的肾性水肿,在“治本”治疗(即治疗肾病本身)的同时也强调“治表”治疗(即使用利尿剂)。因为,在使用利尿药“治表”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及改善其它药物的疗效,甚至还有利于纠正已经受损的肾功能。比如肾病综合征出现高度水肿时,往往伴有肾间质水肿,而肾病综合征并发的特发性急性肾衰竭就与此有关。加强利尿后就会减轻肾间质水肿,从而起到改善或纠正肾功能等作用。

7.利尿时需防止出现“水电紊乱”

轻度肾性水肿患者,一般可以不必过分强调利尿治疗。而中重度肾性水肿患者,一般都需使用利尿药物,但是需要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一方面,伴有血容量增多的水肿,加强利尿是利大于弊;另一方面,伴有血容易减少的水肿,如过分强调利尿,则一定是弊大于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高度水肿,同时存在血液浓缩与高凝状态,即血容量不足,虽然也是水肿,但是患者的更多的水分分布于皮下及组织间隙,如此时还强力利尿,反而容易引起严重后果,如引起或加重血栓与栓塞并发症,其中肺动脉栓塞可迅速导致患者死亡。另外,在利尿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检查血电解质,以防止出现低钾、低钠及低氯等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化验结果,给予相应治疗。

肾病患者出现水肿,只要记住如上七点,就可以做到消除水肿与治疗肾病两不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