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会河:38方加减用法】精
[方药组成] 桑白皮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45克(先煎)。
[功用] 清解表热。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适应证] 感冒、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减法] 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10克,苏叶10克。
2.小柴胡汤加减方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生姜10克。
[功用] 两解寒热。
[主要症状] 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嬗递,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
[适应证] 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
[加减法] 便实者加生大黄3~10克。
3.麻杏石甘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外寒内热型(一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
热痰阻肺型(二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15克,葶苈子10克。
[功用] 宣(清)降肺热。
[主要症状]
一型:高热微寒,咳喘少痰,胸闷口渴,甚者喘促有声,舌苔薄白或黄腻,脒浮数。
二型:呼吸迫促,咳呛陈作,痰黄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嗽,脉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气分,但卫分症状未罢,故高热微寒为其特点,并伴气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热与宣降肺热同时进行。
二型:热郁于肺,蒸湿成瘀,故见咳喘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黄稠粘,量少难排。
[适应证] 急、慢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
[加减法]
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苈于10克,苏子10克,桑白皮15克,以降肺气平喘。
二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1 5克,以清热解毒消炎。
4.《千金》苇茎汤加味
(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芦根30克,大青叶30克,鱼腥草30克。
[功用] 祛瘀清肺。
[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变臭,咯出脓痰。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在肺,热伤肺络,肺络停瘀,血瘀成脓,故见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脓瘘,其味腥臭,中带脓血。
[适应证] 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加减法] 大量吐脓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热。胸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桔络3克,以活瘀通络。
5.清燥救肺汤加减
(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冬桑叶1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阿胶珠10克,枇杷叶10克,沙参15克,黑芝麻1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热润肺。
[主要症状] 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
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
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
[加减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6.三甲复脉汤加减
(源于《温病条辨》,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生龟板30克(先下),生鳖甲30克(先下),生牡蛎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胶珠10克,麻仁10克。
[功用] 滋阴潜阳。
[主要症状] 瞳体枯瘦,唇舌干萎,齿燥结瓣,鼻干积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颊红肢厥,或见手指蠕动,或作不经呓语,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病后期,热在血分,温热耗阴,五液待涸.亡阴失水,故见唇舌肢体一派枯萎。阴竭于下,阳浮于上,阴阳离绝,水火不济,乃见颊红肢厥、昏沉嗜睡,脉微欲绝,当属危候。
[适应证] 各种高热以及急、慢性炎症,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脱水、休克,肿瘤放射冶疗和化学治疗引起的体液代谢紊乱。
[加减] 本方去龟板、鳖甲、麻仁名“一甲复脉汤”治温热伤阴,大便溏泻。仅去龟板名“二甲复脉汤”冶阴虚肾不养肝的手指蠕动。如肢端抽动,内动虚风者,可于上方加入鸡蛋黄一枚(生冲)、五味子10克,则此方即为大定风珠,治虚风内动,肢端蠕动。
7.小青龙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 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
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
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 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12克以化痰降气。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0克以和尿消肿。
8.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源于《证浩准绳》、《闰氏小儿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内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熟附片15克,炮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
[功用] 补脾温肾。
[主要症状] 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肠鸣,喜温恶寒,腰酸肢冷,或见五更泄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 本证是睥肾阳虚,其本为睥阳虚而导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诸阳之本,此阳虚,则全身各处元阳无不悉虚。其要点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脉沉细,均系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适应证] 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者,以及阿米巴肠病和肠结核的辅助治疗。
[加减法] 腹胀加焦三仙各10克,以消食助运。
9.戊己丸加味
(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下)。
[功用] 泻肝和胃。
[主要症状]
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和泻交替发作。肛门灼热。
吐酸烧心嘈杂。甚则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气横逆,克制脾胃,故见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尤甚,腹痛则泻,泻后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数次。并伴吐酸烧心,胃皖嘈杂不适等。
[适应证] 功能性腹泻、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加减法]
本方可与痛泻要方(防风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
若泻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生军6克,生姜6克,大枣5枚)加煅瓦楞子30克冶之。
10.清利肠道方
(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桃仁1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
[功用] 清理肠道。
[主要症状] 便垢不爽,1日数次,腹部隐痛,肠鸣后重,舌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要点] 本证系湿热停蓄于大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尚未甚。故见便垢不爽,肠鸣后重,腹痛不甚,因气滞的主症者为胀满,血瘀的主症者为疼痛。此证以气滞为主,血瘀较轻。
[适应证]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加减法] 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显者加肉棒3克,取其温中散寒,厚肠止泻。
11.茵陈蒿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9克,黄柏15克,大青叶30克,川金钱草60克。
[功能] 泄热利湿。
[主要症状] 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台蒜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是阳黄初起见症,由于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胆汁外溢,泛溢周身,故见身目色黄,由于热重于湿,乃见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
[适应证] 病毒、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瘀积性肝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瘀积、胆囊炎、胆石症等。
[加减法] 心烦加豆豉10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6克(分冲),寒热往来,口苦加柴胡1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胁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先下)。
12.大柴胡汤加减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柴胡1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大黄9克(后下),茵陈30克,郁金10克,川金钱草60克,蒲公英30克,全瓜萎30克。
[功能] 疏肝利胆。
[主要症状] 身目俱黄,右胁胀痛拒按,上引肩背,脘腹胀满,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主要辨证要点] 本证系湿热郁阻肝胆,胆汁逆人肝所藏的血中,随心脉周历全身,故见身目俱黄,右骑胀痛拒按,肝胆湿热,停结胃肠,而致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惟胆病之痛,常上引右侧肩背,是其特点。
[适应证] 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和肝炎等。
[加减法] 胆结石加鸡内金10克,芒硝9克(元明粉5克分冲)以软坚化石,胆道感染加五味子10克,柴胡加量至30克、山豆根10克以抗菌解毒,胆囊炎加生牡蛎30克,以软坚消肿。
13.化瘀通气方
(印氏方)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l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土鳖虫12克。
[功用] 化瘀软坚,开利三焦。
[主要症状] 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腹胀不以饥饱为增减,一般夜间为重,渐变腹部膨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无腹水),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常由肝炎继发,是由血瘀导致气滞,故见胁腹胀痛,乃“气滞则胀”之意。继发腹部胀满,此非胃肠气滞,故与饮食无关此为气臌积块,一般无水,固有肝、脾肿大,故可触及两胁积块。
印老认为本证属于肝性腹胀,是由于肝血瘀滞而引起的气机不畅,不同于脾、胃、肠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腹胀,冶疗必须在化瘀、软坚的基础上,使用开利肺气的药物,妇紫菀、桔梗、冬花、枇杷叶等,以开利三焦气道(三焦为水、气的通路,上出于肺、下达膀胱,故开肺气即可通调三焦),便气行、瘀散,而腹胀即愈。
[适应证] 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肿等。
[加减法] 肝脾肿大显著者加鳖甲30克,炮山甲10克,青皮10克,莪术10克,鸡内金10克。
14.化瘀通气排水方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广郁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廖虫12克,椒目10克,葶苈子10克。
[功能] 化瘀软坚,开利三焦,排水消肿。
[主要症状] 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鼓之则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水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期,其病多由气臌发展而成水臌,故见腹大妇鼓,胸胁胀满,叩之则有移动性浊音,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水肿,气血俱虚乃见面色萎黄;膀胱三焦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水津不能润肠而大便干结。
[适应证] 肝硬化腹水
[加减法] 体虚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化冲);便实加大黄6~9克。
15.八正散加味
(源于《太平惠民和荆局方》,印氏加味)
[方剂组成] 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包),篇蓄10克,大黄10克,滑石15克(包),甘草梢10克,瞿麦10克,栀子10克,柴胡30克,五昧子10克,黄柏15克。
[功用] 利水通淋
[主治病证] 小便时阴中键痛,或见寒热尿黄赤而顿、急则不可待。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系珏尿系日细菌感染而发生的炎症。一般以尿前阴中涩痛为主,井伴尿急、尿频,严重时可有高热、寒战。尿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蛋白。
[主证] 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隙炎,肾盂肾炎等。
[加减法] 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吞)。
16.三金排石汤
(印氏方)
[方药组成] 海金沙60克(包),川金钱草60克,鸡内金12克,石苇12克,冬葵子10克,滑石15克(包),车前子12克(包)。
[功用] 利尿排石。
[主要症状] 尿中挟有砂石,小便刺痛窘迫,或突然尿中断,少腹连腰而痛,或尿中带血。舌红苔白,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属于石淋范畴,系因肾或膀胱结石,小者如砂,大者如石,此砂石刺激膀恍、尿道,故小便刺痛,堵塞尿道则小便断续不畅;由于腰为肾之府,肝脉绕阴器、循少嚏,故痛连少腹及腰部,砂石剌伤尿道,可见尿血。
[适应证] 泌尿系统结石
[加减法] 尿石不尽加煅鱼脑石30克(黄花鱼头脑颅腔之两块硬骨),以加强排石作用,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冲服)。
17.当归贝母苦参丸
(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当归15克,川贝母10克,苦参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叶10克,甘草梢10克。
[功用] 燥湿祛瘀散结。
[主要症状] 少腹急结,按之痛甚,尿急尿频,尿液混浊,严重时可出现尿血。尿痛多出现在尿后,有时小便不能控制,有尿意即遗尿。
[辨证要点] 本证多因膀胱炎所致,膀胱位于少腹当脐之下,故出现少腹急结,按之痛甚,炎症刺激膀胱、尿道,故伴尿急、尿频;膀胱湿热郁结故尿液混浊;湿热损伤膀胱则尿血,尿后膀胱排空,膀胱急剧收缩,气滞血瘀。故尿后疼痛。
[适应证] 膀胱炎、膀胱结核、膀胱结石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引起膀胱损害而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者。
[加减法] 妊娠妇女去木通加黄芩10克,少腹痛甚者,加琥珀末2克(分冲)。
18.舒肝散结方
(印氏方)
[药物组成] 柴胡10克,丹参3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元参15克,川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海浮石15克(先煎),川牛膝10克。
[功用] 舒肝散结。
[主要症状] 前列腺肥大、小便隆闭不通,多先由小便滴沥不尽开始。常见于老年人。舌苔厚腻,脉弦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包括前列腺肥大,大多与肝有关。由于积块压迫尿道,故见小便隆闭不通或滴沥不尽。
[适应证] 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肋软骨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炎等。
[加减法] 本方用治乳腺增生、肋软骨炎,则去川牛膝,加蒲公英30克、全瓜蒌30克,治疗子宫肌瘤用原方加泽兰叶15克、茺蔚子30克,治颈淋巴结炎则去牛膝,加桔梗10克,枳壳10克。
19.桂枝龙骨牡蛎汤加汤
(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桂枝10克,炒白芍1 5克,甘草10克,煅龙牡各30克(先煎),桑螵蛸30克,益智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另:桂附八味丸10克(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每晚睡前服。
[功用] 安神养肾。
[主要症状] 因梦遗尿,形寒肢冷,心悸头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 本证是因神不守舍,心神外逸,梦中入厕故而遗尿。要点是梦中遗尿。
[适应证] 遗尿,老年人多尿等。
20.益肾汤加减
(源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昕“益肾汤”,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山豆根1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
[功用] 活血(祛风)解毒。
[主要症状] 眼睑和颜面水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多伴有恶寒、发热、恶风,关节酸痛沉重,咽喉肿痛,腰酸或腰痛,尿少,舌尖红,苔白,脉浮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属风水型“肾炎”,乃泛指急、慢性肾炎(尿毒症除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性病变,来势急剧,变化迅速,故名为 '风”,该病常伴发水肿,则日“水”,总称“风水”。
凡患者具有肾炎临床症状,如颜面水肿,继则下肢及全身水肿,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恶寒、咽痛、扁桃体肿大等) ,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并有大量红、白细胞或管型者(即符台急、慢性肾炎诊断者)。
[适应证]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肾炎等。
[加减法] 贫血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高血压加夏枯草15克。
21.真武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
[功用] 温肾化水。
[主要症状] 水肿重在下肢或在脐下,四肢清凉,心悸头眩,筋惕肉润,小便短少,动则气喘。舌谈苔少,脉沉细。
[辨证要点] 本证因肾阳不足,不能化水为气而产生水肿,肾居下焦,故下肢为重;肾阳虚不能温布于四肢,故四肢清凉;水气内聚,心阳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人头故头眩,水气停渍于内,阳气不得通行故见筋惕肉润,水不化气,气不化水故尿少;肾虚不能纳气故动则气喘。
[适应证] 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加减法] 水肿甚者加冬瓜皮30克,消水利尿;头晕甚者加泽泻30克,以利水湿,通清阳。
22.龙胆泻肝汤加减
(原方见于《医方集解》,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2克(包),泽泻15克,木通10克,夏枯草15克,苦丁茶10克,川断10克。
[功用] 清肝泻火。
[主要症状] 头痛耳鸣,头重昏晕,心烦易怒,寐少梦多,掌烫尿黄,大便干燥不爽。舌质红,舌苔黄瞳,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肝火郁结,循经上扰,故见头痛耳鸣;肝火炎上,气血上逆则头重昏晕;肝火内扰心神则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肝火的伤津液乃见屎黄便秘。
[适应证] 高血压病(有耳鸣者)。
[加减法] 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9克,炒决明子30克、生首乌30克。
23.天麻钩藤饮加减
(源于《杂病证治新义》,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天麻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龙胆草10克,赤芍15克,川断10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 克,苦丁茶10克。
[功用] 平肝潜阳。
[主要症状] 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便干口渴,口苦心烦,性情急躁,睡少尿频,两腿无力,足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系肝火上亢,气血上逆,上实下虚之象。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为气血逆于头部,所致尿频足凉、下肢无力、头重脚轻乃下虚之候。
[适应证] 高血压病(头热足凉者)、青光眼等。
[加减法] 失眠者加台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15克。
24.右归饮加减
(源于《景岳全书》,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熟地10克,沙苑子10克,鹿角霜15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河车10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
[功用] 补益肾精。
[主要证状] 眩晕,头脑发空,耳鸣心悸,腰膝酸软。健忘失眠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旨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头脑发空;肾精亏不能主骨生髓荣脑,故腰膝酸软、健忘少寐、脉沉细无力。
[适应证] 低血压(眩晕而见腰痛者),神经衰弱部分患者。
[加减法] 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者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地骨皮15克,以滋阴清热。
25.清泄肝胆方
(印氏方)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苓12克,半夏12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蔓荆子12克,苍耳子10克,大青叶15克。
[功用] 清泄肝胆。
[主要症状] 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耳胀耳鸣,口苦,甚则汗出呕吐,舌苔白腻,咏弦滑。
[辨证要点] 本证系少阳胆经受病,痰热上扰故见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足步阳胆经之脉络于耳,故见耳胀耳鸣;胆热则气逆于上,故见口苦呕吐。
[适应证]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加减法] 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葛根30克、丹参30克、川芎15克,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
26.三化汤加味
(源于《素冈病机气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大黄9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丸,先以温开水灌下。
[功用] 通便泄热。
[主要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痰声鹿,舌质红,苔黄燥.大便闭结,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中风之中脏腑,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气血挟痰火上逆,故面红耳赤,呼吸息促,喉中痰鸣,痰热内结,灼津耗液则大便闭结。
[适应证] 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
[加减法] 痰多加川贝母10克,竹沥30克(冲);大便不实,仅服至宝丹或安官牛黄丸,不需汤药通便。牙关紧闭,用通关散搐鼻取嚏,通关散方:猪牙皂角、细辛等分为末吹入鼻中。
27.补阳还五汤加味
(源于《医林改错》,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生黄芪5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廑虫10克。
[功用] 活血通络。
[主要症状]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发生于睡卧之时.舌歪而蹇,语言不利,或偏头痛.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辩证要点] 本证系睡卧时脑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卧时血流缓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运行受到障碍.则大脑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养,故出现半身不递、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语言不利应当结台CT、MRI等检查确定诊断,纳入辨证的内容之一。
[适应证]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后遗症等。
[加减法] 重在上肢加姜黄1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28.牵正散四物汤合剂
(源于《杨氏家藏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组成] 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竭6克,生地15克,赤芍1 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桑枝30克,丝瓜络10克,鸡血藤30克。
[功用] 祛风活血。
[主要症状] 口眼歪斜,颜面麻痹。
[辨证要点] 本证系中风之中经络的轻症。症状仅见于头面,故称中络,口眼歪斜,颜面麻痹。
[适应证] 颜面神经麻痹,脑梗死和脑出血后遗症等。
[加减法] 面麻痹甚者加苏木10克,并以炒香附120克盛于布袋内,趁热熨麻痹之处。
29.河间地黄饮子
(源于《宣明论》)
[方药组成] 熟地10克,山萸内10克,麦冬12克,石斛15克,远志6克.菖蒲10克,茯神10克,五味子10克,内苁蓉10克,内桂3克,熟附片10克,巴戟天10克。
[功用] 温补肝肾。
[主要症状] 四肢不收或下肢步伐不整,下地如踩棉花,易倒,手握不固。携物可自行丢弃.患肢肌肤有麻木感或闪电样痛,亦有语言不利者。舌淡,脉虚弱。
[辨证要点] 本证是因肝肾两虚。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不用,敞见肢体瘫痪、手足瘘废而不收引;阳气不能使气血布达于外,故肌肤麻木、甚则疼痛;由于肝所主之筋膜失去应有的作用,不能控制舌的运动,故语言不利。
[适应证] 脊髓疾病、脊髓痨。
30.除痰降火方
(印氏方)
[方药组成]
(1)痰火郁结型:柴胡10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青皮10克,积壳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葛根30克,礞石30克(先煎),珍珠母60克(先煎)。
(2)痰火狂乱型: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合欢皮13克,夜交藤30克,葛根30克,菖蒲10克,远志6克,天竺黄10克,礞石30克(先煎),珍珠母60克(先煎) ,另服:礞石滚痰丸每日上午服10克。
[功用] 除痰降火。
[主要症状]
(1)痰火郁结型:失眠乱梦,头脑昏胀而痛,心烦易怒,胁胀胃堵,白天困倦恩眠但不能睡,晚间精神倍增无睡意,多恩善虑,大便干结t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略红,脉弦滑或弦数。
(2)痰火狂乱型:失眠乱萝,头痛昏胀,烦躁易怒渐转惊恐狂乱,不避亲疏,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辩证要点]
(1)痰火郁结型:本证系痰火内扰心神,上攻头脑,故失眠多梦,头昏胀而痛;火郁于内扰乱心神。肝失疏泄则心烦易怒。由于阴阳动静美系紊乱,故夜间精神倍增、白天反困倦思寐而不能人睡。
(2)痰火狂乱型:本证系因痰火郁结发展至痰贞狂乱,痰火郁结阶殷表现为失眠乱萝纷纭,头痛昏胀,烦躁易怒而渐进发展为虐人狂乱,或表现为惊恐,或表现为狂乱不辨亲疏。
[适应征] 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辨狂抑郁症等。
[加减法] 心烦甚加淡豆豉10克、莲子心3克;失眠甚者加炒枣仁15克,柏子仁12克。对痰火狂乱型加用礞石磙痰丸以通便下痰。治疗顽痰怪病。因此丸药有泻下作用,服后便前常有腹痛,如在夜间服可影响睡眠,故宜在上午服用,一般腹痛便泄则在下午,以保证夜间休息。
31.抵当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水蛭12克,虻虫10克,桃仁12克,大黄9克,廑虫10克,地龙l5克,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花蕊石15克(先煎),
[功用] 化瘀活血。
[主要症状] 有脑外伤史,发作昏眩倒扑,抽搐强直,口角流涎,有时发出不寻常的叫号声,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大便干结。
[辩证要点] 本证系因脑外伤导致瘀血停留,由于瘀血而导致“风象”的发生,故见昏眩倒扑,抽搐强直,口角流涎;瘀血内阻,腑气不通,故大便干结。
[适应证] 癫痫(外伤后继发性癫痫尤宜)、脑外伤后综合征、外伤性头痛等。
[加减法] 久病者可加元参15克,川贝母10克,生牡蛎30克(即消瘰丸),夏枯草l5克,昆布15克,海藻l5克,海浮石18克(先煎),以软坚散结、疏通经络,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32.芍药甘草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赤白芍各30克,甘草12克,当归15克,元胡10克,川楝子12克,降香10克。
[功用] 舒挛定痛主要症状:突发或阵作胃脘急痛,挛急感明显,甚者硬痛拒按,痛缓则腹软如常。舌质青暗,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系因胃痉挛引起突发或阵作胃脘急痛,有挛急感,硬痛拒按,缓解时则腹软如常,此证属中医“数变”的范畴,与风、与血有关。
[适应证]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表现为阵发性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以及久病不愈、原因不明的胃部疼痛。
[加减法] 腹胀加乌药10克。
33.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方(源于《脾胃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枳实3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功用] 升降脾胃。
[主要症状] 纳少腹胀,嗳气脘闷,有时胃痛,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转侧时胁肋有水流声,形体瘦弱,大便时干。舌苔少,脉细。
[辨证要点] 本证系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胃体下垂,故见腹胀纳少,暖气脘闷,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由于胃体下移影响三焦水气通调,水停不化,故转侧时胁腹有水流声。
[适应证] 胃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
[加减法] 患者体虚加鹿角霜15克、紫河车15克,胃酸多加煅瓦捞子30克(先煎)。
34.复元活血汤加减
(源于《医学发明》)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0克,炮山甲10克(先煎),桃仁10克,红花10克,大黄10克,生甘草10克,王不留行10克,土鳖虫10克。
[功用] 行瘀活血。
[主要症状] 痛有定处,手不可按,大便常干,有外伤史舌红苔少,脉沉实。
[辨证要点] 本证系瘀血停滞引起,而外伤常致血癌。血瘀之痛定而不移,按之痛甚,故痛有定处,手不可按,血与热结乃至大便干燥。
[适应证] 各种外伤后疼痛。
[加减法] 大便不干燥者,大黄10克改用熟大黄3克。
35.二冬汤加味
(源于《医学心悟》)
[方药组成] 天冬10克,麦冬12克,天花粉15克,黄芩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太子参10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山药15克,苍术10克,生黄芪15克,元参10克,沙参12克,黛蛤散10克(包),绿豆120克煎汤代水。
[功用] 养阴清热,益气生津。
[主要症状] 内热咽干,五心烦热,口咽干欲饮,消谷善饥,疲乏无力,时而汗出,身痒尿多,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辩证要点] 本证系脾胃阴虚滋生内热,耗阴伤津,故见口咽干欲饮,五心烦热;胃热则消谷善饥,肺热耗气则疲乏无力,内热迫津外出乃时而汗出,由于阳热盛,气化太过,故尿多,汗多表虚,邪毒人侵而致身痒,甚至发生疮肿。
[适应证] 糖尿病。
[加减法] 大便燥结者加大黄6克,玄明粉3克(分冲),泻热存阴。
36.益胃汤加味
(源于《温病条辩》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沙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石斛15克,川贝母10克,元参15克,芦根30克,蜂蜜30克(温冲)。
[功用] 益胃生津。
[主要症状] 胃痛不胀,食后还饱,食酸甜或水果较舒,日渴不能多饮,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少而干,脉细。
[辩证要点]
本证系胃阴不足,常为胃酸过少之症。痛时不胀,食量虽减少,但食时尚不觉难受,惟食后约0.5~1小时自觉胃脘堵闷,有似食之过饱,谓之“还饱”,意即食时不党其饱,而食后反而见饱,主因胃酸过少,不能腐化食物所致。
胃酸过少者得食酸甜食物增加胃酸,有助消化作用,故自觉食欲增加,胃亦舒适。胃阴不足,津液缺乏,无大热消灼故口干而不多饮,津液不足,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燥。
[适应证] 胃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
[加减法] 痛甚加桃仁10克,丹参15克。
37.旋覆花汤加味
[方药组成] 旋覆花15克(包),茜草1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橘络3克,降香10克,青葱管10克,全瓜萎30克。
[功用] 开胸通痹。
[主要症状] 左侧胸部疼痛,堵闷,甚或痛引肩臂,心悸气短,睡眠不佳,严重时可见肢冷唇青,出冷汗,突然昏厥,舌淡,苔粘腻,脉沉细弱或脉律不整。
[辨证要点]
本证系心络瘀阻,气血瘀滞则左侧胸部偏痛,心脉滞则胸部堵闷:手少阳心经脉起于心中,出腋下沿上肢内侧缘行至手,心络瘀阻则痛引肩臂,心主神志,心络瘀阻,心神失养,故心悸气短,失眠多梦。
心络瘀阻严重者,可见心痛剧烈,肢冷唇青,猝然昏厥,冷汗淋漓,脉细微欲绝,此系危候,当奋力挽救,以免贻误病情。
[适应证]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胸膜炎等。
[加减法]
失眠严重者加琥珀末1.5克,睡前吞服;痰湿壅盛,胸闷窒痛,气短喘促,便秘不爽,苔腻脉精者,加入瓜萎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化痰祛湿;
寒凝气滞,胸痛彻背,四肢厥冷,恶寒且口不渴,苔白脉沉者,则合枳实蘸白桂枝汤或橘枳姜汤,温阳散寒;
如系湿郁化热,湿热郁阻而胸痛烦闷,渴欲饮冷,舌红苔黄,则配苓杏苡甘汤,取其利湿通痹,以泄其热;
若属心阳暴脱大汗淋漓,四肢厥逆,心悸气短,脉沉微欲绝,当用薏苡附子散,甚则加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以回阳救逆固脱,重用附子可达30克,一般少于15克,且宜久煎。
38.二妙散加味
(源于《丹溪心法》,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黄柏15克,苍术12克,生薏仁30克,牛膝10克,车前子12克(包),椿根皮1 5克,萆薢15克,泽泻18克,滑石15克(包),木瓜10克,蚕砂30克(包)。
[功用] 清热燥湿。
[主要症状] 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气腥臭,阴道灼热,著者瘙痒,胸闷纳少,腰酸腿重,肢体困倦,腹胀肠鸣,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系湿热下注。脾失健运,湿浊蕴积,久而化热,湿热下注,故见带下色黄、粘稠、气秽臭,阴部灼热;脾虚湿浊内蕴,故胸闷纳呆,腹胀便搪;湿重故肢体困倦重着,腰酸腿软。
[适应证] 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加减法] 带下量多,色黄夹赤气恶臭,腹胀者,加土茯苓30克,贯众15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