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剖析(2021.8.7):肺结节良恶性辨别典型病例分享--影像细节+长年积累的感觉

前言:肺结节良恶性的辨别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总结学习,才能力求更精准。但有时候,影像特征可能并不是那么典型,而长年累月看片形成的特殊“感觉”也占有一席这地。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判断中叶肺结节是恶性的,术后事实证明非常正确,病理是微浸润性腺癌!


患者,某A,女 性,今年61岁,检查发现右肺下叶结节,影像科报告考虑恶性,所以同事介绍她来找我手术。我们先来看看某A的薄层胸部CT扫描图像:

可见右肺下叶混合磨玻璃结节,有血管征、空泡征、胸膜牵拉征等恶性征象,瘤肺边界虽不是很清,但轮廓仍然是较为清晰,确需考虑恶性。但我还发现其右肺中叶也有问题,平扫的片子如下:

右中叶这个病灶,模糊、片状、边缘不清、密度较低。但我觉得看上去不太舒服,感觉病灶有收缩力,虽密度低,边缘不清,但轮廓相对局限,周边无明显渗出,与胸膜间近但有间隙,且病灶内有血管穿行。最主要还是感觉不对,病灶似有“聚拢”的趋势!所以我怀疑它也是恶性的,所以住院后在有薄层CT的基础上,仍建议查了右肺中叶靶扫描以及右肺下叶靶扫描,以便更清楚显示细节来佐证自己的判断。下面分别来分析右下叶病灶与右中叶病灶的靶扫描特征:


右下叶病灶A:

病灶有血管征(桔色)、胸膜牵拉(蓝色)、空泡征(黄色)以及瘤肺边界清楚(红色)

病灶有胸膜牵拉(蓝色)、空泡征(黄色)以及瘤肺边界清楚(红色),病灶整体看磨玻璃部分密度不均匀,病灶小但有收缩力(胸膜牵拉明显)

病灶有胸膜牵拉(蓝色)、空泡征(黄色)以及瘤肺边界清楚(红色),红色箭头所示处的边缘其实也有向病灶内部凹陷的趋势,同样说明病灶的收缩性

病灶有胸膜牵拉(蓝色)、空泡征(黄色)以及整体上的密度杂乱

病灶有血管征(桔色)、胸膜牵拉(蓝色)以及整体看病灶轮廓清晰,密度显杂乱

重建及后处理图像上显示病灶密度杂乱以及明显的胸膜牵拉影响(蓝色),还有微血管进入以及血管走行异常(血管弯,桔色箭头所指的血管走到病灶处非常生硬的牵向病灶侧)

上图示胸膜牵拉(蓝色)、病灶边缘向内部收缩凹陷(粉色)以及血管进入病灶(桔色),而且病灶的边缘轮廓是清楚的(红色),但真正与正常肺组织接触的地方不平整

上图示病灶密度杂乱,明显有血管进入,病灶中间有高密度实性成分,胸膜处有明显的牵拉

上图示病灶边缘细毛刺征(砖色箭头)、胸膜牵拉(蓝色箭头)以及空泡征(黄色细箭头),还有血管征(桔色箭头)

上图示病灶边缘细毛刺征(砖色箭头)、胸膜牵拉(蓝色箭头)以及病灶中间的实性成分(红色细箭头),还有血管征(桔色箭头)

上图示冠状位上病灶边缘细毛刺征(砖色箭头)、胸膜牵拉(蓝色箭头)以及病灶中央实性成分(红色箭头),另紫色箭头示病灶与胸膜很近,但除了牵拉以外没有渗出性改变所致的模糊(糊墙征)

病灶冠状位示明显异常增粗血管进入(桔色)以及病灶中央实性成分(红色细箭头)、还有胸膜牵拉(蓝色)以及病灶与胸膜之间的间隙(紫色)

病灶矢状位示血管进入(桔色粗箭头)以及血管弯征(桔色细箭头,血管走到病灶边缘后走行方向不自然,突然拐弯或被病灶牵拉影响,以致血管在病灶边上形成钝角),病灶中央实性成分(红色细箭头)、还有胸膜牵拉(蓝色)以及病灶的细毛刺征(砖色箭头)

综合以上图像信息,右下叶混合磨玻璃结节是典型的恶性结节,考虑贴壁生长型合并存在实体型或乳头型成分(腺泡型的中间密度最高的部分不太符合,腺泡型容易偏散在像石头堆积的样子。中间高密度的点密度过高,且界限较清,有实体型或乳头型成分的可能,微乳头相对更少见些,也不能完全除外,影像上难以区分)。那么右下病灶是一定要手术干预的,手术方式如何决策容后面再分析。


右中叶病灶B:

右中叶见病灶,是纯磨玻璃结节,但有血管穿行,以致该病灶在上图层面上很像个蝴蝶,这么淡的病灶居然有胸膜的牵拉(蓝色)以及血管从不同方向向病灶聚拢并进入病灶(桔色箭头)

病灶在上图层面示淡磨玻璃,但仍见明显血管征(桔色)以及胸膜牵拉影响(蓝色),此外,病灶同样与胸膜近,但却有明显的间隙存在,说明病灶非渗出性改变,那么是新生物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上图层面已经只有小且淡的磨玻璃了,但这不是全貌

后处理与重建后图像显示病灶密度这么低却有明显胸膜牵拉(蓝色)、与胸膜这么近却有清晰间隙(紫色)以及多支血管进入(桔色)

上图也显示病灶密度这么低却有明显胸膜牵拉(蓝色)、与胸膜这么近却有清晰间隙(紫色)以及多支血管进入(桔色)

上图也是显示病灶密度这么低却有明显胸膜牵拉(蓝色)、与胸膜这么近却有清晰间隙(紫色)以及多支血管进入(桔色),总的感觉是病灶轮廓较清,有收缩力,有血管进入,虽边缘模糊瘤肺边界欠清,但轮廓仍较为清晰,看着非常不舒服,炎症不像这个样子的感觉

病灶明显胸膜牵拉(蓝色)、与胸膜这么近却有清晰间隙(紫色)以及多支血管进入(桔色)

矢状位上看,病灶有血管征(桔色)以及上部边缘界限很清楚且凹向病灶侧(说明有收缩力)

矢状位上示病灶呈条状,但这不是全貌,即使片状,也是有收缩力,不舒服

综合以上图像信息:右中叶结节是纯磨玻璃,但有血管穿行,有多支血管进入病灶,病灶有收缩力,瘤肺边界欠清但轮廓仍是相对清的。即使密度不高,但也不能除外恶性,而且恶性可能性较大。


右中叶病灶C:

右中叶还有另一处病灶,虽甚小,约3毫米,且密度也低,但在性质的判断与处理方案的选择上仍要通盘考虑。目前暂认为其良恶性难定,是微小纯磨玻璃结节吧。


所有结节综合分析:

病灶A是肯定为浸润性腺癌的,而且存在乳头型或实体型成分;病灶B虽密度不高,但有收缩力,有血管征且为多支血管从不同方向进入,胸膜有牵拉,有的层面是典型的蝴蝶状,所以应该8-9成的可能是恶性的,浸润性腺癌可能性较大,但因密度低,微浸润的可能也存在;病灶C可能为良性的纤维增生或局部慢性炎,也可能是不典型增生之类的腺体前驱病变,但它的性质主要看B的性质,如果病灶B能最后确定是恶性,则病灶C也极可能是腺体前驱病变,若病灶B最后不是恶性,则病灶C则良性可能性大。


手术方案决策思路:

1、若只有病灶A:那么应该先做右下叶楔形切除,送快速切片,病理确认浸润性腺癌后再行右下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

2、因为存在病灶B:所以即使下叶切了,还要处理中叶病灶B,只有病灶B可以只做楔形切除,不管它是微浸润性还是浸润性腺癌,但关键是若病灶B是恶性,前面分析过,病灶C则也可能是恶性范畴的,两者相距又远,若均楔形切除,中叶膨胀将很差,留着的也没多少组织了。所以从多原发肺癌的角度考虑,也可以妥协性的下叶做楔形切除,而中叶做肺叶切除,并清扫纵隔淋巴结,这样一次处理三处病灶,而且肺功能损失少,对病人最有利。所以我术前的计划是:直接做单孔胸腔镜下右中叶切除加下叶部分切除,并清扫纵隔淋巴结;

3、术前手术组讨论时,大家认为病灶B没有病理依据:直接切中叶,若非恶性,则不妥当。所以手术前又决定以下方案:进胸后,右下叶楔形切除送快速切片;然后右中叶病灶B楔形切除也送快速切片,如果均恶性,则中叶继续切叶,下叶不再切,清扫淋巴结。如果中叶非恶性,可以考虑再切下叶,并清扫淋巴结(当然也可不切余下的下叶部分,病灶小,实性成分占比少,转移可能性极小);


最后手术方案与结果:

进胸后发现下叶表面与中叶表面均能见到结节导致的胸膜牵拉凹陷,中叶病灶还见到较灰白,肉眼观察基本上可断定也是恶性。为了节省器械费用(若先中叶楔形切除,用掉切割缝合器3个钉匣,则即使国产的在我们医院也是要近4000块钱,此后报恶性,再行中叶切除,则前面楔切的费用实际上是浪费的),我们还是直接进行了“单孔胸腔镜下右中叶切除加下叶部分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标本与病理如下:

以上诸图是中叶病灶B的,病灶C过小又淡,没有去刻意寻找,估计也摸不出来的

上两图是右下叶病灶的

实体型是高危因素,按一般原则应该要切肺叶。但术前手术组讨论后,认为一来患者年纪相对较轻,且为多原发癌,以后仍有再新发肿瘤的可能性。中叶已经需要切除(2处病灶,且距离远),再切除下叶肺功能影响较大。二来纵隔淋巴结已经予以清扫,虽无法取到肺内N1的淋巴结,但毕竟实性成分占比少,刚好N2没有转移,而遗漏N1恰好有转移的可能性小。所以不再进行下叶余肺的切除。


总结: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需要影像细节的观察,但有时候有的结节影像并不一定典型,或者较难确定,这时候有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肺内多处病灶,如果有某一病灶(以磨玻璃为表现的适用)基本可肯定为恶性,则另外不太能定的也多半为恶性;如果有病灶基本可判定为良性(比如结核或隐球菌),那么另外不太能定的也多半是良性。此外,多看片,多回顾总结,有时候第六感,或者说一眼看去的感觉也很重要。就如此例,我就认为中叶这个病灶不舒服,看着别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