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语文高手,应该这样【随笔】

大家好:

不少家长焦虑孩子的语文分数,据说小学低年级便开始各种技巧性的培训。

先说说这么一个故事:

欧几里得在柏拉图学院当院长,一个年轻人有一天问他,几何学究竟有什么用呢?

欧几里得立即找来教务长,要他安排年轻人赶紧离开。说,太好笑了,他居然希望在这里学到有用的东西!

在欧几里得看来,他的几何学之所以宝贵,正在于它的无用。

几何学当然不是无用,它的源头还恰恰是因为尼罗河畔丈量土地的实际需要。

欧几里得所指的无用,大概是说在短期内无法产生实际效果,否则,就不是一门学问,跟卖小菜差不多了。

不过,欧几里得所鄙视的急功近利现在似乎无孔不入,大到基础产业没人愿意投资,小到大学选专业首先盯着是否赚钱,就连读书这么一件确定无疑有益的事情,也要急急忙忙地将其与语文分数挂钩。

读书是怎么回事呢?

是隔着时空的,别样的人生阅历。

用杨绛的话叫“串门”,读经典是串大师的门。

无论你行多少路,你可能遇见苏格拉底或者莎士比亚吗?

无论你遇见多少人,你可能遇见屈原或者曹雪芹吗?

但读书可以,可以让你阅人无数。

如果承认阅历增长见识,是安身立命的资本,

那么,读书的重要性便不言自明了。

虽然大家都明白人生阅历一点点积累,不会指望某一次经历立马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但对待读书似乎没有那么淡定。

由于语文科目直接关系到母语文化,不仅其作用非立竿见影,

作为语文科目的主要内容或途径,读书这件事,对于语文分数更不是一蹴而就。

如果把刷题对于数学、英语等分数的提高比作对症输液(有些输液也无用的顽症另当别论),

那么读书对于语文分数则相当于优良的空气或蛋白质。

再急功近利,大家不会糊涂到今天吃了牛肉,吸收了新鲜空气,明天就要有强身健体的效果。

同理,读书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化成语文分数。

读书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意义,更当不能一一对应。

阐明了就里,再举几个切身的例子。

那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脑海里立即浮现不久前亲子共读的“嫦娥奔月”神话,所以写作时拟了个标题“又一嫦娥背井离乡——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哪里会想到幼儿读物也会带给我热乎乎的灵感呢?

读《诗经》有用吗?

考试几乎不考,读来干啥,太不接地气了。

可如果不懂《子衿》的彼情彼景,不了解因为初恋的羞涩,姑娘只看见情人衣领,

最多只知道这首诗有一种关于爱情的诠释,

恐怕很难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千古佳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外甥的证婚词了。

读哲学有用吗?

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没用。

后来发现哲学系的毕业生很受报社欢迎。

或许你会说你压根儿不去报社,

那么,你总希望自己会写作文吧,

而哲学在缜密的思维逻辑训练中举足轻重。

如果一篇文章只有华丽的词藻,前后不是环环相扣,不能一以贯之,

那么,语言再优美,也是空洞的,杂乱的,肤浅的,没有灵魂的

读书会有个小小朋友语言很优美,修辞用得很生动,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句:风娃娃在白云上起舞。

想想,能在白云上跳舞的,应该比白云小啊,可是

风和白云相比呢,风到处跑,无处不在……

不仅仅是细节,也不仅仅是小小朋友,初中的孩子们写作时经常表现为素材的七拼八凑,段与段出现断层是家常便饭,

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逻辑混乱。

除了写作,阅读理解若在逻辑上把握准了整篇脉络,哪里有读不懂的文,做不准的题?

或许因为哲学带给我的基本训练,加上中学时代本身就是数学、物理等理科尖子,

我常常为鲁迅、胡适以及卢梭等著作中精妙绝伦的思辨所着迷;

行文结构的合理与否也成为我批改作文的必要指标。

说了半天,读书有用吗?

到用的时候才知道做什么用,用在哪里,只是那时恐怕只能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所以,读书,这件看似无用的事,需要少一点功利,多一些情怀。

可惜,每当孩子们的时间不够用时,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不“读书”。

他们不知道,读书对于语文分数,没有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

读书对于语文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人生的,非立竿见影的消极效果,

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

“我很想对他们说,老盯着语文分数,你孩子的语文已经没救了。”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中学老师说的。

我也很希望,来读书的孩子们,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读书。

按上面这位老师的意思,读书的精神一流,语文也就一流了。

这才是语文高手的秘诀所在。

顺便说下,我写东西真的很讲究逻辑~有例为证,嘻嘻~病房里的交响曲【随笔】

余不一一。

祝各位

安好。

即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