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有电影,只有书
一向标榜以解构老电影解读经典老歌的“衔娱翻生”今天破例了。
破例推荐一本书。
我的前同事王二的个人作品——《一见》。
王二是他经常自称,我知道他恰好家中排行老二,但也明白有致敬王小波的意思。平常我们多尊称其“二哥”。
碰巧王小波的忌日也没过去几天,而世界读书日也恰好到来。
在豆瓣上他是有身份的,独立电影导演。曾经拍过获得海外电影节大奖的纪录片《乌托邦》等。
在我们看来,独立导演,则意味着进入不了主流院线,注定与大众口味无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意味着二哥傲然屹立在潮头,我们都清楚总有一天他会成为闪光的被膜拜的一部分。
我们心里也明白,这一天的到来无法预期。
二哥是我在报社时的同事,主笔副刊,引经据典,嬉笑怒骂,文锋犀利。说起当年他曾经几进几出报社,想来也有趣。
进来的时候当社会新闻的记者,那时正是都市报全国江山一片红的时候,势头正好,可也厮杀得最为惨烈。
一个城市四五份都市报,当记者就要拼独家新闻。初进报社的二哥和众多记者一样,每天睡眼惺忪地来到报社,领了几条线索叫上采访车,东奔西走。
后来他干了不知道多久就辞职了,说是去考研究生。
没多长时间又回来了,据说是没考上。
再当记者,继续风里来雨里去地一个个小豆腐块地采写东家漏水、西家失火的记者生涯,继而又辞职,据说又是去考研究生。
又不久再次回转。
我才知道他要考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当然是没考上,记得同事们戏谑他说人家考那儿的研究生是要陪老师睡觉的,你无财无色的凭啥啊。
我和另外一个同事说这王二还总回去做社会新闻记者干嘛,他那学识、能量,应该去干副刊啊。
于是话传到他那儿,他就真的去做了副刊编辑,倒也真做得风生水起。
王二的学识,是后来我才领略到的,那是到了他做副刊主笔四五年之后。
不仅善于钻营文字,而且精于侍弄各种稀奇古怪的文玩,尤其是竟然养了一只鹰,时不时地自己当回鹰把式。
他的纪录电影《乌托邦》是在走过了许多电影节之后,我才偶然知道的,让他带过来给我的部门同事欣赏学习,我们赫然发现拍得真不是一般得好。
以至于直到这本《一见》我拿到手,才忽地意识到码了那么多年文字,这竟然是他的第一本书。
送我书的很多,大多写“敬赠”“惠存”“斧正”之类的,还很少有像他这么张狂直接写“珍藏”的,值得珍藏吗?
我随手翻了几页,竟然发现有点放不下了。
这虽然是发表在过往的速读刊物——都市报副刊上的文章,但是一点也没有肤浅和卖弄。
这是一本中国文学访谈录。
是汇集了过往数年中二哥在《新文化报》周末副刊上的文字,对话的一方是他,另一方则是国内的名家,陈忠实、贾平凹、白先勇、张炜、迟子建、麦家、叶兆言等等二十位,几乎无一不是大家。
在当下几乎无人看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就愈发显得难得。
名字是《一见》,本意是一人之见,一时之见,希望以此一见之一叶,而知中国文学的天下秋。
中国文学目前正值秋天,却不是丰收的季节,而是凛冬将至时分。虽然顶着世界上出版纸质书最多国家的花冠,但大量低劣没有营养的出版物已经严重损害了读者的阅读信心和行业名誉。
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看网络小说的倒是不少,但阅读严肃文学的真是不多。有时候我也感到困惑,身边很多年轻人每天追着一些国产的烂剧在看,可是有很多好看的美剧、英剧啊,问过他们,只是说看国产剧可以不动脑子,不累。
看《一见》显然没有那么轻松。
从王二每句饱含技术难度系数的提问就可以窥见。回答者有的来了瘾头,会就着他的话题聊很久。
有的可能确实肚中存货也没有那么多,因此提问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就是谈话间一来一往剥落了中国文坛的面纱,亦真亦幻,有美有丑。这就是中国文坛的现实情况。
二哥的这本书也因此注定了曲高和寡。可我们究竟怎么就走到了今天,严肃文学没法严肃对待,大好青年们对其无法提起兴趣,我们总是在怀念白衣飘飘的八十年代。
阅读《一见》或许能窥见一二。
我是陪过二哥一起采访的。
那是麦家被移动公司请来给大学生做演讲。说实话麦家的作品多数还是《暗算》《听风者》之类,距离严肃文学有点距离,但是访谈间能感觉到他的存货很多。
二哥的存货也是不少的。
对于他事先采访的提纲,我给麦家一方传过去之前曾经过目过。对于一个浸淫八卦娱乐许久的人来说,他的提问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不合时宜”。
因为二人的对话中中既没有对于梁朝伟演技的欣赏,也没有对王宝强偶然成功的看法,但是你能感觉到这种谈话是有价值的。
它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对话,勾勒出作家们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中,文学在其间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大时代中他们如何选择了创作文学,文学创作又怎么成就了这些人。
简单说,就是这些提问和回答其实最后带来更多的是思考和回味。
一个没有文学或者文学水平不高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阅读《一见》不能见天地,见众生,但是见自己还是很明显的。
二人谈得高兴处,二哥掏出香烟,二人一边喷云吐雾,一边漫无目的地东拉西扯。烟雾缭绕中,你会有种错觉,那错觉就像书的内页上写的文字: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
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