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七)第二战役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第二战役 
  为了打好第二战役,李瑞环主席在4月20日正式召开了“奋战100天,胜利完成音配像”动员大会。蒋正华、万国权和孙家正、胡占凡、杨伟光与李世济、谭元寿、袁世海、梅葆玖、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迟金声、马崇仁等百余名艺术家出席。我做了汇报。李瑞环主席最后作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按时完成任务。

  第二战役是一场比第一战役还要难打的硬仗。首先要在京津两地四个月完成录制35部戏,差不多每月9部。
       单就这一项不脱一层皮都完不成任务的!何况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比如,对新录制的55部戏的录像带进行审看校对修改;在北京刻制CDR,拿到天津审看,我最晚和经平一起看到夜间两点多钟,再拿回北京修改;在北京制作母盘,拿到天津上线生产光盘;收集资料,征集照片,设计制作菲林;设计审查定制红木和普通两种包装盒;包装出厂。更何况,大量工作需要在京津两地协调,我经常来往于京津之间,有时一个星期就往返京津4趟,有时遇上车祸,一堵就是三四个小时;有时遇到大雾,还要走老津京公路,往往要走四五个小时;还有时候遇到狂风暴雨,豪雨倾盆,能见度只有几米。人们常说音配像第一任制片人谢国祥同志跑坏了两部汽车,作为音配像第二任制片人,我也跑坏了两部车。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同时,上海方面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李瑞环同志在上海所报的总结报告上的批示:上海在很短的时间内,录制了7部大戏,对音配像工程圆满结束起了重要作用。李瑞环同志对上海为音配像所做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9月3日,也就是总结会召开的前两天,李宗鑫、经平把成品送到全国政协李主席办公室,大家一起把一套音配像精装全集,即包着355部戏、582片光盘的6个红木盒,一套简装音配像全集,即6个一般纸盒,还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26个专辑,以及《中国北方鼓曲音配像精粹》、《中国评剧音配像精粹》、《〈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纪念文集》、《〈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剧本集》(内部资料,一套16本)摆到李主席沙发前边的地毯上。

  李主席坐在沙发上,看着他17年的心血,非常高兴,连连称赞道:“蔚为大观,蔚为大观!”

  过了一会儿,他叫王文华秘书,到其他房间搬来一个大条桌,放在他沙发的右侧后面,他要大家把这些音配像的成果全部放到桌子上面,他说这些东西就摆在办公室里!他回过头来看着我说:“厚荣这一段工作很好,你和高长德也要注意身体。”

  我当然也非常高兴!一年的辛苦所产生的疲惫和困倦顿时烟消云散,心中升起成功的喜悦。

  激动之余,写了一首小诗:

  百日枕戈履薄冰, 
  废寝忘食不图名。 
  只为完成音配像, 
  弘扬国粹京剧兴。

  2002年4月4日,我和叶少兰同志按瑞环同志要求去了上海。全国政协办公厅给上海市政协已经去了电话,他们派人去机场并安排我们住衡山宾馆。上海市文化广播电视电影局艺术总监马博敏同志和著名艺术家尚长荣、蔡正仁先生在宾馆等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