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咏怀——憨山大师传【连载(39)】
【明代洪洞牢狱内景】
第十四章:囹圄道场
五、狱中开示禅僧
万历二十三年夏天,有位别号“无生”的禅僧到狱中看望憨山,并祈请他开示参禅的向上一着。憨山结合自身的处境,给无生和尚谈了很多,后来抄录为法语,收在《梦游集》中,篇名为《示无生禄禅人乙未夏日在圜中说》。
在这篇文章中,憨山提到:古人发心出家,是为了了却自己的生死大事。所以要割爱辞亲,背井离乡,云游天下,参访名师。在没有明白时,心中忧痛,好像死了亲生父母一样。而一旦遇到明师,又好像婴儿回到母亲怀抱一样,亲切喜悦。而听到明师开导的一言半句,好像病人得到了药方。如果因此而开悟,那就好像穷人得了宝贝,从此绵密保任,继续修行,并且承担佛法大任,舍身拼命,吃苦受累,都不会在乎。
憨山举了历史上几位高僧的例子。比如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为了求得安心的法门,斩断了自己一条臂膀;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门下时,为了得到禅法,整天腰里绑块石头,辛苦舂米;百丈怀海大师,农禅结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杨歧方会大师,主动承担监院职事,殷勤为僧众服务。憨山说这些英名载于《传灯录》,光茫照耀后世的高僧,都是从千辛万苦中磨炼出来的。而过去诸佛,付出的辛苦更多,牺牲身心性命的次数,比宇宙中的微尘还要多,“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经过百劫修行,才成就了佛的功德,得到天上人间的无量供养,乃至几千年后的佛教僧徒,都还在享用佛祖积攒下来的一分功德。憨山指出,世上没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不刻苦修行是不行的。
憨山还指出了当时佛门内部的问题,大部分僧人,不知道修行是怎么回事,只把出家当作躲避饥寒贪图衣食的去处,混吃混喝,游手好闲,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和不出家的俗人并无区别,仍然在生死界里打滚。他鼓励无生和尚,抓住大好机会,刻苦修行,完成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大愿。
在这篇文章中,憨山隐然以古代高僧自比,认为自己为了修行,为了弘法而遭受苦难,是正常的现象,也是正确的作为。这篇文章,在下以为颇似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叙》和《报任少卿书》。
六、赋诗咏怀
憨山在狱中,曾经作有不少诗文,在《梦游集》中,找到以下几首。第一首《咏怀》,表现了自己达观超脱,荣辱不惊的精神境界,既能知命,又能忘己,也能超出生死。《忆山居六首》,则把坐牢当成山中隐居,由此回忆起五台山愉快安静而精进不懈的隐居生活。且抄出来看一看。
咏怀·圜中作
大块总微尘,沧溟一滴水。
茫茫宇宙间,代谢无停止。
达人纵大观,上下千万纪。
历览在目前,贤愚可屈指。
美恶不足称,是非安可拟。
仲尼重知命,老聃贵忘己。
惟我大雄尊,超然出生死。
世界等浮沤,身心类尘滓。
幻化只如斯,荣辱何忧喜。
颠倒任空华,吾视此而已。
忆山居六首·有引
余圜中宛居深山,因而有述。
[木骨][木出]千年火,支撑独木桥。
往来人境绝,庵主澹无聊。
白雪在檐前,飞来日如故。
不是尔无心,如何常共住。
明月挂寒空,光彻寒谭底。
上下本自同,看来无彼此。
流水不是声,明月元非色。
声色不相关,此境谁会得。
风从何处来,众响动岩穴。
静听本无声,如何有起灭。
身在千岩里,门前路不通。
寂寥谁是伴,惟有数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