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本书,教会我无论单身贫穷,都要好好活着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医院,电梯拥挤,等了好几趟终于上去了。几乎毫无回转余地的空间里,我面前是一个抱着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条薄毯包得严严实实,看不见脸,应该在熟睡。为了不挤到他们,我尽量用手臂围出一个空间,年轻的爸爸向我感激地点点头,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进入陌生人之间的寒暄状态:
“睡着了?这么包着会不会太热了?”
“嗯,怕空调的风吹着。”
“真是好爸爸,这么一直抱着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着,“她两岁多了,但因为病了,所以只长个子,体重还是半岁的体重。”
我心里毫无预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识看看周围,电梯里都是疲惫焦虑、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许人们都在想着自己的不幸,没听到我们的对话;也许听到了,只不过,在汇聚人间苦难的医院里,这些故事都已经司空见惯。
出电梯的时候,我护着年轻的父亲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终温和地笑着感谢。临走时,他告诉我旁边不远处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说:我每天都赶早带着她来医院做康复,吃了两年的早饭,就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试试就知道了。
我点头:好的,一定去试试。
粥的确很好喝,清清淡淡,温温柔柔。人生苦涩,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后却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余华说,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的。
这是我年少第一次看《活着》时,特地抄在日记本上的句子。那时候,看不懂福贵一生的浮沉起落、大悲大恸,只是觉得这句看上去绕来绕去的话,充满了超然与智慧。
后来,工作许多年以后,在一次长途飞行时,又读了一遍,像是从未读过一样,一口气读完。眼眶胀得发酸,但并没有落泪。合上书,窗外是云海茫茫,心里也空空落落。一个纨绔子弟的开始,一个沧桑老人的最后,父母妻儿一个一个离开人世,只剩一头老牛陪着他在夕阳里继续走远——用千惨百虐的死亡,讲述温和乐观的活着。
这一次,我记下了福贵的一句话: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像是对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对自己的夸奖,福贵用时间的长度平衡了活着的沉重。这是他在无数恐惧与绝望中,仍能不疯不癫不痴不傻地活下来的原因。
当经历得足够多生死荣辱的暴击,再看待那些命运的深坑,就像看待雨后的点点泥洼,不会痛哭、不会怒骂,只会接受,平平静静、淡淡然然地接受。
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说,他是在听了一首美国民歌后决定写下这部小说的。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说,《活着》是一个高尚的故事,“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不止是《活着》,余华的许多作品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深刻影响过我——
记得非典肆虐的夏天,校园里是一片懒洋洋的光景,我每天带着《许三观卖血记》去操场上读,花了七天的时间才读完,那七天里,我坐在看台上,总能看见跑道上有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在慢慢走,一圈又一圈,身边跑步的年轻人匆匆而过,对比出他像散步一样的速度。我看到书的结尾时,他的影子已经和老年的许三观重叠到了一起。
我一直以为他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后来才知道,他儿孙满堂,家庭幸福,并不是我“文艺想象”出来的那样晚景凄凉。他和几个每天跑步锻炼的年轻人很熟,喜欢听他们夸他“心态年轻”——事实上,他心态也的确年轻,但凡自认衰老的人,谁会愿意、谁又敢拄着拐杖在一群奔跑的年轻人中,悠闲自在地慢慢走呢?
我很庆幸在看《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面前是这样一个热闹的操场,热闹中有这样一个乐观的老人,让我没有沉溺在书里的人生苦难中哀哀感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苍凉命运下仍在努力彼此温暖的人。
一乐看到胜利饭店光明的灯光,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这是全书最打动我的温情场景,一个男人、一个父亲,从爱到憎恶,再由憎恶回到爱,对儿子的心疼与温柔,在“是的”两字回答里,泼泄而出。
类似的场景也曾出现在《兄弟》里——
这是两个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秘莫测、变化多端,让他们一阵激动,忍不住尖声喊叫起来,这次宋凡平没有捂住他们的嘴,他的大手摸着他们的头发,让他们叫个不停,他自己也出神地看着黑暗中的大海。
我为这样的段落着迷,以至于书中那些跌宕惨烈的命运,撕心裂肺的哭喊都变得遥远而模糊。平凡的、自私的、胆小的、刻薄的、狡猾的、愚昧的、不完美的人们,就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段落里,变得温柔、善良、动人而伟大。
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写作。那个当年坐在廉租屋水泥地上、怎么也找不到合适工作、痛苦得靠一遍一遍阅读《活着》寻找活着勇气的年轻人,如今,不但找到了活着的勇气,也找到了活着的乐趣。甚至,他现在还分得出温柔去治愈别人的不安。
这些年,我早已把我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中领悟到的感受,用我的文字、我的坚持,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源源不断地分享给你。
在我的小说、我的微信文章里,我一直在告诉你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经历过什么、我在追求什么、我的爱与怕、我的卑微与勇敢……不粉饰、不遮掩、不扭捏,更不在意无聊的诽议和诋毁。因为,我想让你知道,我们应当一样:只为活着,更好的活着。
我所理解的余华,就是一个把人间冷酷写给你看,又带着火种温暖你的讲述者。
我所理解的好故事,就是在最深的绝望里让你看见在世间行走的意义。
我所理解的好时光,就是在读这些故事时,被不知不觉消耗掉的寸寸光阴。
《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现在,《活着》我读完了第八遍,这句话是我此时此刻最想送给你的句子。
另一些能同样治愈你的好书
《岛上书店》
加布瑞埃拉·泽文
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
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像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最艰难的那几年”。越过去,记忆会因此有温度,生命也会因此更辽阔。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
理想和现实,头上的月亮和脚下的六便士,你该如何选择,决定了你会如何生活,如何活着。
我想说的是,不是选择了月亮就一定伟大,或者选择了六便士就一定庸俗。大多数人最美好的生活,也许就是,在低头辛苦寻找六便士的时候,能常常仰起脸,看一看头顶的月亮。
《盖普眼中的世界》
约翰·欧文
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一个故事中的故事。
你看到命运的无常,你看到消极的灵魂,你看到人事无情,你看到结局残酷。
但最后的最后,它还有一个结局外的结局。这是对所有愤怒伤害冷漠的回顾,是放下之后,命运站在远处的一段琐碎旁白,更是这残酷世界里坚韧柔软的缕缕温情。
除了以上我推荐的这些,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可以拯救绝望、平复情绪、找到力量的好书,能推荐给我?请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