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祖庭以尊瞻仰——憨山大师传【连载58】
2新祖庭以尊瞻仰
除了风水上的问题之外,南华寺的建筑格局也很成问题。
祖殿是用以前的信具楼改的,狭小低矮,不壮观,也不能容纳大批的朝拜者。祖殿前还有一座拜殿,与祖殿接檐,挡住了阳光,使祖殿显得非常阴暗。
殿前是陈氏祖墓,墓前是砖塔,塔前是诸天殿等等,重叠、琐碎、拥挤,看上去非常凌乱,既不好看,也不方便朝礼。另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僧房、厨房、公廨等等,拥挤在祖殿附近,环境很差。
憨山为了改造寺里的建筑格局,大费心思。经常登上塔顶,四下里眺望,观察全寺大势,并研究宝林古寺的旧貌是什么样子。
他发现,左边的方丈、法堂、禅堂、钟鼓楼等建筑,格局严谨,似乎就是早期宝林寺的布局。而右边的佛殿,原是六祖填龙谭后修建的,与藏经阁、罗汉楼、宝林山门是一个格局。而中路的祖殿、砖塔、诸天殿等是一个格局。
憨山认为,六祖以后的寺僧,不懂得建筑艺术,也不懂风水,增修时任意乱建,将僧房集中建到中路,阻塞神道,使南华寺气象混乱,不便瞻仰。解决的办法,就是迁走僧房,拆了重建。
憨山募钱,买了罗汉楼西山的产权,取土填平西路大佛殿前的潭窟,整出一块空地,将祖师殿左的僧房迁移到那里。然后,又在别处买房,将藏经阁后的僧房移走,改为户长公廨。祖师殿两廊以及其它各处的有碍僧房,也都妥善迁移解决。
然后,拆毁拜殿、诸天殿等不好的建筑,腾出空地,使祖师殿前一平如掌。
拆迁完毕,便开始募资重建。祖师殿重新修建,做到了高敞壮观。祖师殿前设两个配殿,供奉南岳、青原等五宗祖师像,如孔门四哲。前边的大门房,周围有十五间房屋,准备供奉见于《传灯录》的禅宗名僧,如同孔门的七十二贤。
开辟神道,与宝林门齐。在与西路罗汉楼相并的位置,盖了三间华严楼,做为祖庭的头道门。华严楼上设禅堂,僧人们在此书写《华严经》。
经过这一番整理,南华寺中路建筑高大、宽敞、整齐、庄严,焕然一新。
憨山为了营建这些工程,考察、设计、募款、拆迁、动工,费尽了心血。尤其是拆迁僧房,要做大量的说服、劝导和协调工作,也不可避免地会和寺中原有僧人产生矛盾,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3选僧行以养人才
南华寺的僧人,一向以务农为本,不知修行,和俗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平时都住在田庄里,寺中百余房户,门庭紧锁,绝无人迹。只有少数几位僧人,留在祖师殿照应香火,接待来客,担任住持。
因为住寺的僧人少,所以造成了“流棍”横行的局面。僧人们偶尔有回寺办事的,看见们“流棍”们也要躲着走。
憨山对这种现象非常痛恨,进寺之初,就以“作养人才”为第一要务。他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四十岁以上的僧人,听其自便,愿意还俗也罢,愿意做种田僧也罢,不加管束。
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僧人,每房中选出一二人,共得一百多人,重新受戒,在寺中安居修行,每天上殿做四时的功课,迟到延误者,都要处罚。这样,南华寺恢复了暮鼓晨钟的道场气象。因为住寺僧人增多,“流棍”们的行为也立即收敛了。
以前,南华寺僧人收徒弟,都是贪图得个劳动力,并不指导徒弟们修行。憨山通知各房,将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行童,全部报名到住持,拘集到寺中,组织学习,选出本昂等三位有学问懂佛法的僧人担任老师。
一年之后,憨山沿用报恩寺西林老和尚的教育法,选出一些聪慧的行童,请自己的俗家弟子冯昌历、龙璋、梁四相等儒生到寺中担任教师,讲授儒家经典和诗词文章等。为免寺僧非议,这部分束修钱,由憨山自己筹集,不动用寺里经费。
三年之后,憨山将学有成就的行童披剃为僧,送入禅堂,学习出家规矩,比如坐禅、念经、写经等。
憨山考虑到岭南一带,佛法衰微,少年子弟没有受过宗教熏陶,难于建立坚定的信心。所以,他沿用自己以前的办法,指导少年僧人书写《华严经》,培养兴趣,培养信心,并借书写经书来摄持身心,做为助道资粮。
刚开始,只有一两个少年僧人发心写经,后来形成风气,写经的人越来越多,十余年间,抄出了十几部《华严经》,在南华寺造就出一批信心坚定,肯下功夫修行的僧人。
《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已正式出版,该书为马长勋先生口述、其弟子王子鹏整理的吴式太极专著。
该书以口语化的形式,系统讲述了吴式太极一门的掌故、拳法、拳理等。
其中拳理部分,既是王子英、张继之、李文杰、刘晚苍等前辈的口授心传,也是马老60年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