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拜师和学拳的问题
承蒙大家厚爱,自从《南湖传习录》出版以来,不断有热心的读者朋友以各种方式表达对马老和作者的感激之情,在此一并致谢。并有不少朋友希望能拜师或者得到马老的指点。前天,本人发了本门中秋聚会的小文和视频之后,还接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正式信件,在此选择部分摘录如下,并随后就相关问题做统一答复——
子鹏老师你好!中秋快乐!
你的大作《南湖传习录》已拜读多遍,爱不释手,一本在我枕边,一本在我办公室。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书已收到将近半年过去啦。每读此书感想良多,不管是书中的人物故事,还是拳理拳法的讲述,总是让我感受如沐春风,润物无声。人物故事中透出拳理,讲拳理拳法如听故事,处处身临其境,时时能感受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在你身边,循循善诱,释疑解惑。譬如:"平准"、"猴头"、“双重"等等,好多老"拳论"中的重要词语,通过马老师在书中的教导以及在实际中的体悟,让我有了全新的理解。特别是人物篇中的一些老前辈的德行深深的感染着我,刘晚苍前辈教徒爱徒,杨禹廷前辈老人家管饭教徒等等,书中很多故事中老前辈的品行,无不让我肃然起敬!每每合上书本,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冲动,我要是能有这样一位老师该多好啊!因此我多次想提笔函询子鹏老师,马老师还收徒或学生吗?总是提起笔又放下。深恐自己修德不够,拳艺平平,马老师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而不敢提起。
直至昨天子鹏老师又发了马老师和你揉手的视频,我看到马老师依旧是精神饱满,和蔼可亲,神彩奕奕的和你揉手,我才决定向子鹏老师函询,我想向马老师学习推手,马老师办的有学习班吗?他老人家还收徒弟吗?
我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人……
【网上搜的永城图片】
写这封信的人是我的河南老乡,我是河南鹿邑,和永城是很近的。从买书认识,一直在微信上有联系,从我本心而言,很希望这样的读者都能得到马老的指点,但是距离仍然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就像我每天上班,路上就要花费4~5个小时不等,有人想晚上来拜访我,我就只能婉拒,因为实在太累了啊。
【鹿邑老君台】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机会跟马老学习了呢?机会还是有的,但是所谓“机缘巧合”,就看您是不是有这个巧合了。
首先,我们这一支没有办班的,没有专业教拳的,我们都散落在北京各大小区、公园联系,所以想找我们,还确实不那么好找。
其次,马老今年85了,并不是每天都出来,我们也得等老爷子出来才能有机会推手。
第三,马老一点都不保守,总是把自己最新的感悟告诉我们,看我们练不上身,比我们还着急。甚至还希望我们都教一大批徒弟,教学相长,可惜我们师兄弟也都是业余的,在北京的,除了大师兄正式收过徒弟,其他人还没听说谁有过徒弟。
第四,我们东边这些徒弟、学员呢,经常在太阳宫、团结湖、东坝、兴隆等公园练练拳、推推手,一般周末人多一些。我周末经常出差,不一定在。马老一般不来。但是,您要想见马老,我们也不认识,也不能直接就给您介绍是不是?您想学,又没有时间,那是没办法。
有一个可行的办法,您和我,或者其他师兄弟认识了,经常参加我们的推手活动,大家认识了,熟悉了,也能一起练拳、推手了,马老参加我们的活动的时候,大家自然会叫上您。
除此之外,我是没有办法的了。
还有的朋友说:“实在不行,我跟您学也行啊。”这话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呵呵,我也愿意把我学的教给大家,我也不保守,可是在一起的时间,还真是难找啊。在一起上班的人,我教他们,他们都不爱学,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其实,真想学,首先要明理。所谓“理”,在老拳论。但也不是老的就好,看看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南湖传习录》呢,这本书看起来很浅白,因为浅白,所以容易被忽视。我敢打赌,我送的书,几乎都没看,跟我或者在这里学拳的人,很多人第一批买了,但是估计到现在都没看完。倒是外地的朋友们,好不容易买到一本,如入宝山,钻研不辍。
《南湖传习录》里头讲的是“核心”,“但得本,莫愁末”,“本立而道生”。有了这个东西,你练什么都一样,没有这个东西,你练再多,恐怕也不是太极。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具体到拳架,吴式拳特别细腻,教一遍特别复杂、费心,所以,看到那些学了不练然后就忘的学员,真是有点畏惧。但是这个套路、推手、还真不是看书、看视频能解决的,第一遍还必须手把手教,学会之后,看书、看视频就都明白了。但是,这真的很难啊,现代社会,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稀缺的资源。
这篇小文,算是对大家此类问题的统一回复吧。感谢大家的厚爱,希望能有机缘和大家一同学习。
谢谢大家!
【本文仅代表个人看法】
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