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线86】中国军,无名人:在韩志愿军烈士墓,碑刻汉字,一律面向祖国
浴血三八线86
作者:风千里
“(我们)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一看,老百姓受的那个苦,特别是北部受的那个苦啊……我们就有一个信念:这种惨状不能在我们祖国再重演,所以我们就是死,也要把敌人顶回去!”
——原志愿军第63军188师指导员贾文岐
2020年9月27日,第7批共117具志愿军遗骸归国,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遗骸的移交工作又增添了特殊的意义。这一天上午,空军首次派出运-20大型运输机接烈士们回家,并在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后,首次以水门礼节迎接烈士的归来,以最高礼遇告慰那些曾经在国门之外浴血奋战的将士:山河已无恙!
2013年年末,经过一系列沟通和协商,中方与韩国签署了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送还中方的协议,双方共同对烈士遗骸进行发掘、鉴定、整理记录和装殓,然后由韩方向中方正式移交。最重要的是,韩方还承诺,未来将会把新发现的志愿军烈士遗骸,按照相同程序和仪式移交给中方。
自2014年首次移交43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开始,双方已经连续进行了7次遗骸和遗物交接,每一次成功交接,都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而每一批回归故里的志愿军烈士遗骸,都由人民空军专机接回,并在落地后接受特殊的归国仪式,以表达祖国和人民对烈士英灵的致敬与告慰。
【2020年9月27日,空军运-20运输机接第7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
【第7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时,在机场经过水门】
自1950年10月25日首批志愿军部队入朝参战,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正式签署,历时近三年的浴血奋战,志愿军联合朝军,最终粉碎了美联军最初的战略计划,将之死死抵挡在了三八线外。以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的国力,面对强敌竟然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这有赖于每一位不怕牺牲的志愿军将士。
根据美国的战争纪念馆统计,美军在朝战中的阵亡人数为54246人,而这些都是能够找到姓名者,实际数字肯定要更大。而对于志愿军牺牲人数,在抗美援朝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因统计方式、资料短缺等原因一直在变动和修正。在战后出版的《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以及《当代中国,抗美援朝卷》中的统计,战争期间志愿军伤亡人数为36万人,而牺牲人数却未提及。根据战后我军卫生勤务部的统计:志愿军在战斗中直接牺牲者人数为11.8万人,加上运送到后方负伤和患病不治而亡的2万余人,总计有14.8万人牺牲。
【韩国境内的志愿军无名烈士墓地,一律面向祖国的方向,墓碑刻有汉字“中国军”“无名人”字样】
这一牺牲数字还存在不小的误差,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在整理历次革命战争的烈士资料时,经常将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和抗美援朝时期的烈士合在一起调查,这种传统的统计方式,带来的是统计工作任务巨大,国内又长期没有将抗美援朝烈士清点单独分类,造成牺牲人数一直没有准确数字。再有就是在第三次战役志愿军成功推进至三八线,其后又在三八线以南发动了第四、第五次战役,特别是在1951年夏季第5次战役结束后,阵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南北的狭长区域,先前以奔袭敌人为目标的运动战被阵地战所取代,直至战争结束。
交战双方这一区域付出的伤亡都比较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三八线以南的敌方区域遗留下志愿军烈士遗体,加上该区域地形复杂,战后又牵扯到复杂的东北亚局势,因此不少遗落的烈士遗体长眠在异国,能够知晓姓名者因不见牺牲信息,亦不见遗体,只能无奈地报以“失踪”。直到近年来,经过多次核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牺牲人数才确定在了183108人。
【1954年,志愿军开始分批回国,这是当地民众欢送首批回国的志愿军部队】
长眠在半岛上的志愿军烈士遗体,在朝方境内基本得到妥善的安葬和纪念。在战争还未结束时,激烈的战况和艰苦的条件使得烈士遗体只能就地安葬,到停战协定签署时,这些烈士遗体都是分散在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区域。这既不利于牺牲人员的统计,过于简易分散的掩埋方式,也与英烈们的身份极不相称。为此,当时尚在运行的志愿军机关就专门成立了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由国内拨出专款,并委派工程人员、建筑设计师和雕塑家赴朝,在朝方的协助下修建烈士陵园,将这些烈士遗体集中安葬。
仅几年时间,朝方境内就建起了8处志愿军烈士陵园,其中,以位于桧仓郡西北的志愿军烈士陵园规模最大,此地曾长时间是志愿军司令部驻守的地方。1953年8月,桧仓烈士陵园开始兴建,两年后的10月25日,即志愿军赴朝参战5周年纪念日时宣告落成,落成之际,朝方副首相崔庸健次帅亲自率团前来参加落成仪式。
之后又经过屡次扩建,整个陵园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园内建有中式纪念亭、牌楼,还有喷泉和凉亭,在陵园正中央位置树立着一座巨大的志愿军铜像。整个陵园共安葬了134位烈士,而相应地在陵区内也栽种了134棵松柏,这其中就有一棵属于岸英。
此后,每逢中方外访到此,或者志愿军老兵重返战地,都会来这里纪念和祭扫。除此之外,在朝方境内还有云山烈士陵园,长津湖烈士陵园,开城烈士陵园,上甘岭烈士陵园等7处陵园,安葬着上万名烈士。这些在朝的陵园都派了专人妥善看护,每逢清明和抗美援朝纪念日,在前来悼念的国内老兵中间,也会有成群的当地学生来扫墓。
【1958年,最后一批撤离回国的志愿军部队,在位于桧仓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公祭,向长眠在异国的战友告别】
【2012年,位于桧仓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再次经历改扩建,图为前往历史陵园凭吊的当地民众】
除了协助中方修葺专门的陵园,在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朝方到民间也一直在搜寻遗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到1970年,在金首相的指示下,朝方还拨出专款,修建了志愿军合葬墓,将战后陆续搜集到的无法确认信息的无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于合葬墓中。这样的合葬墓在朝方境内建有62处,有些合葬墓至今仍然在扩建。而直到今日,在朝境内仍然有零星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被当地民众发现。
【志愿军烈士遗属来到位于开城松岳山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
对于长眠在朝方境内的志愿军烈士来说,尽管依然身处异国,但至少得到了妥善安置,还时时有祖国亲人的悼念。而那些遗落在三八线以南的烈士,却因种种历史原因长期难以寻回,遑论妥善安葬和纪念。
其实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中、朝和联军都曾进行过几次将士遗体交接工作。1954年,朝方在临近三八线的开城市郊修建了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主要用于安葬从三八线以南送过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1954年9月,中、朝就一次性从联军那里交接了1万具烈士遗体,并全部安葬在松岳山陵园。但此后,随着半岛局势的变化,这样的烈士遗体工作交接就中断了。原来在三八线以南、被战友分散就地掩埋的烈士遗体,便困守在敌国领土内。直到70年代后期关系缓和,韩方才开始向位于开城的志愿军联络处移交发现的遗骸。
【1969年,板门店军停会的志愿军代表,胸前依然配有志愿军字样的胸章】
【80年代末期,军停会志愿军代表】
需要指出的是,在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离归国后,志愿军机构依然长期驻留。志愿军在开城一直设有联络处,在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也留有志愿军代表团。这些留在朝方的机构与代表,主要负责停战后的善后工作,其中就包括搜寻志愿军失踪人员遗骸。进入80年代,中韩的交往开始加强(此时双方还未建交),韩方开始将在境内发现的志愿军遗骸移交给志愿军驻开城联络处或者“军停会”。比如在1989年5月,韩方就将19具志愿军烈士遗骸移交给军停会的中方代表。
【位于韩国境内的志愿军无名烈士墓地,他们一律面向祖国的方向】
不过这样的移交工作,很快在进入90年代中断。首先是1991年,美方提出由韩军指派一名将军担任“军停会”主席,这引起了朝方的不满,随即撤走了在军停会的代表团,军停会在事实上瘫痪,中方撤走了代表团。不久,志愿军驻开城联络处也被撤销,志愿军这一番号直到此时才正式停用。
没有了中方代表团和联络处,中韩之间的遗骸送还工作也就无法进行。韩方只得将发掘出的遗骸和朝军士兵遗骸一道简单掩埋,并统一命名为“朝、中士兵墓地”。直到2013年。中、韩正式签订协议,才开启了这些在异国他乡漂泊几十年的英魂的归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