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彭邦本:地方公学第一人——文翁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彭邦本:地方公学第一人——文翁
《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对文翁的这个评价,极其精准,十数余字,概括出文翁对蜀地教育事业的巨大作用。

文翁画像(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藏)

因群山环绕,远离中原纷争,古蜀文明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但是秦灭巴蜀,导致古蜀文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层。因而西汉景帝末年,文翁到蜀地赴任后,发现相对于中原文化,蜀地文化较为落后。为提升蜀地文化教育水平,文翁“谨身帅先,居以廉平”,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文翁兴教化,从地方小官吏着手。主政蜀郡后,文翁削减郡府用度,选拔机敏而有资质的郡县小官员到京城太学学习。蜀生学成归来后,文翁均委以重任,依次察举,大大提高了蜀官质量。

改革举措取得成效后,文翁还积极推广公学。他勇于创新,善于举一反三。汉景帝末年、汉武帝初年,中国古代社会正处于第一次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文化政策逐步确立。汉景帝时,为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官方在京城设立太学,以教授儒家四书五经,为学子提供入仕道路。

文翁深受这一主流政策影响,“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实行“有教无类”的招生办学方针。何为“有教无类”?彭邦本解释说:“就是招生不受家庭出身尤其是身份贵贱限制。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和实践的思想,但孔子创办的是私学,文翁则率先在公学中实践了这一伟大思想。”

学官的生源多样,主要来自成都以外的下县”,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文翁把成都周边诸县学生选招为“学官弟子”,体现了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

生源确定后,怎么吸引学生入学?“文翁会给学官弟子免除一定徭役。”古代徭役是重要的统治手段,一度是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甚至作为导火线,引发了中国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文翁以减免徭役为条件,吸引许多下县学生入学。察举制是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学生从学官毕业后,优异者可以被推荐到郡县做官,稍落后的也能做教授孝悌的乡官。如此多管齐下,不几年,蜀郡百姓“争欲为学官弟子”,富贵之家甚至主动出钱到学官学习。

文翁兴学,使蜀地在全国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都有所提升。文翁兴学前,蜀地尚属“辟陋有蛮夷风”的边陲之地。文翁兴学后,蜀官数量大增,向学者甚众,“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班固甚至在《汉书·循吏传》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能入选《汉书·循吏传》的官员,无一不清廉勤政,政声斐扬于天下。彭邦本认为,文翁能被班固写为《汉书·循吏传》第一人,是因为他有四大功绩。

其一,在天下率先引领思想文化转型,发挥引领时代的历史作用。

其二,选拔机敏的青年官员到京城太学学习经学和法律,培养了一批蜀地官员,提高了蜀地官员数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蜀地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其三,他创办的地方学官,得到汉武帝认可。“汉武帝把他的这一套办学方式推广到全天下,在整个汉王朝的疆域内实行,成为一个制度。所以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非常了不起。”

其四,文翁守蜀期间,还积极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读史方舆纪要》载:“灌口山,在灌县东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灌江口灌溉平陆处地,亦曰金灌口,以春耕时需水如金而名。”《益州记》云:蜀中“沃野千里,世为陆海,谓为天府也”。

文翁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弘扬发展了李冰以来蜀地优秀治水文化传统,促进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形成。

文翁逝于蜀中后,蜀中百姓为其建祠堂,“岁时祭祀不绝”。彭邦本提到,文翁勤政爱民、奉公廉洁、崇教尚文,而且勇于、善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Q

 您主攻方向是古文字和先秦历史,是怎么接触到并开始研究文翁这个人物的?

A
我的主攻方向是先秦史,但我的导师徐中舒先生,除了研究先秦史、古文字以外,也研究巴蜀文化。我认为作为生活工作在巴蜀地区的学者,有责任把巴蜀地区文化当作自己的研究任务。我们要向老先生学习,既以古文字、先秦史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也将巴蜀文化作为另一个研究方向。我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是这两个方向。研究巴蜀文化,绕不开文翁这个历史人物,因为他对巴蜀文化影响很大。所以在刚开始研究巴蜀文化时就接触到文翁,已有很长时间。

近两年,四川省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评选工作中,四川省委宣传部就把文翁推荐材料交给我来撰写。我就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翻阅文献,查阅从《汉书》以来,历代对文翁的记载,写了一份推荐文章。

Q

     您认为文翁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文翁这个人思维和性格上是很有特点的。他是一个学者型官员。根据《汉书·文翁传》记载,他精通《春秋》。《春秋》这部书是汉代经学的主干。虽然说古代传统中国文化是多元的,但是仍然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家学说又以经学为核心。通经,特别是通在汉代处于核心地位的“春秋”经,就掌握了一个核心知识体系。文翁以经学出仕,并且把儒家的这一套经典理论用到自己治国理政的实践上。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是古代社会第一个全方位转型时期,除了统治方式转型还有文化思想转型。在西汉初年,文化思想上主张黄老之道,但到汉武帝时,就转为“独尊儒术”。这样的转型,从今天来看,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而文翁率先在蜀郡,推动了这样的转型,也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地方官员。
Q

 文翁兴学前,因秦灭巴蜀,古蜀文明曾遭受断层,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况?

A
蜀地在上古时,有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非常辉煌。但在秦灭巴蜀之际,古蜀文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秦灭巴蜀时,蜀地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才被秦人兼并;秦灭巴蜀以后,蜀地又出现了几次反叛动荡,都被镇压下去。最后王子泮带着几万蜀人军队辗转迁徙到了越南北部,建立了安阳王国。这几万军队加上其家属,带过去不少人口,而且很多都是古蜀王国的精英。所以古蜀文明纵然辉煌,但仍然发生了一定的断裂。在东周时期出土的兵器中,可以看到,当时巴蜀地区已经有文字。但是巴蜀地区最早的文献《蜀王本纪》记载:古蜀人民“不晓文字,未有礼育”。我们今天看到的《蜀王本纪》,相传由扬雄撰写。从《蜀王本纪》可以看出,到西汉时,人们就不知道蜀地先秦是有文字的。说明文明确实发生了一定断裂。

三星堆青铜面具

Q

 文翁兴学的举措有哪些?

A
文翁兴学的举措主要有两个。其一,削减官府用度,在蜀郡青年官员中,选拔一批聪敏有资质的年轻人,把他们送到长安跟随博士学习经学。我们今天的博士是学生,但在古代,博士是老师。这批蜀地青年官员跟随博士学习经学,符合文翁的教育理念。文翁本人正是因为通经学“出仕”,做了一方封疆大吏后,当然要把这一教育理念用在主政的这个平台上。除经学外,蜀地官员还跟着博士学当时的法律。这批人学成归来以后,文翁依次察举,均委以重任。有的人发展非常好,官至郡守、刺史,都是地方官中级别很高的。

其二,他不仅派人到长安进修,还干脆在蜀郡开办由地方政府最早开办的公立学校——郡学,有的文献叫学官,有的叫学宫。总之,这个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所授课程,主要就是经世致用的经学和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府办学,在中国,甚至是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汉武帝后来把文翁开创的范例,推广到普天之下,所有地方政府、王国侯国都向蜀郡学习办郡学和国学。汉武帝把文翁这套办学方式推广到全国,在整个汉王朝疆域内实行,成为一个制度,所以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非常了不起。

Q

 文翁首开地方官学先河,吸纳平民子弟入学,您认为这是“有教无类”的体现吗?

A
文翁在蜀地办学,很大的特点就是有教无类。历史上最早实行有教无类的是孔子,什么是有教无类?就是不管学生的出身高贵还是贫贱,不问门第,不问出生,只要有向学之志,并缴纳不昂贵的学费,就可以上学。但孔子只是在私人办学中实现了这样的“招生政策”。文翁则不同,他率先在公立学校实现“有教无类”这一伟大思想实践。这个“有教无类”,确实是名副其实。主要体现在文翁将学生招进来以后,就免除他们的徭役。当时汉朝实行二十等级制,等级高的不用服徭役,服徭役的都是等级低的。所以说他招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服徭役的平民子弟。这在教育史上是一个伟大的举措,说明教育和读书的平等被推行开来。这套制度影响很深远,后来的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样的原则和精神。

郡学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蜀地的社会风气和文化面貌因此发生很大变化。文翁刚入蜀时,据《汉书》记载,“蜀地有蛮夷风”,和中原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文翁兴学后,“蜀学比于齐鲁”,意思是蜀地向学之风,达到了孔孟之乡的水平。

Q

 文翁不仅是教育专家,还曾带领人民穿湔江,您觉得文翁对于蜀地水利工程的贡献何在?

A

文翁在蜀地时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在今天以彭州为核心的沱江流域大建水利工程,把都江堰的那套生态水利工程模式,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今天在彭州市的关口,还能看到后人为纪念文翁而修建的文翁祠。关口是文翁治水的关键地,有点像李冰治水的宝瓶口。文翁学习李冰治理都江堰的经验,把湔江的水分流到龙门山以东和以南的平原以及丘陵地带,而且完全采用无坝引水,拓展了以李冰为代表的古蜀水利工程模式,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

新都博物馆的东汉农事画像砖
Q

 文翁是“汉代循吏第一人”,汉代也有许多贤良大臣,您觉得班固为什么要把他放到这一位置?

A
循吏是指政绩突出、政声斐扬天下的清廉官员。文翁被列为“汉代循吏第一人”,主要是有四大功绩。一是在天下率先引领思想文化转型,比汉武帝独尊儒术还要早;二是选派优秀年轻官员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国家法律,为治国理政选拔和储备人才;三是率先开办由地方政府创办的官方学校,实行“有教无类”教育方式;四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天府之国的形成。从这四个功绩来总结文翁这个人,可知他是一个勤政爱民、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古代优秀官员。由于他政绩卓越、政声卓著,所以被汉书列为“汉代循吏第一人”,影响很大,文明天下。从今天来看,他的这些品质和作为代表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四川历史名人,实至名归。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简介

彭邦本,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

  • 阆中历史中的九大闪光点

    作者:李文福 阆中历史悠久,文化源远长流,其中有九大闪光点,分述如下: 1.远古时期华胥孕育阆中 查<路史>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孕十有二岁而降神,生于仇夷,长于 ...

  • 张穆楷书《汉书.循吏传.文翁》四屏

    张穆(1805-1849年),初名瀛暹,字石舟,亦字石州,山西平定人.清代著名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致力于西北边疆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写下了<蒙古游牧记>.<俄 ...

  • 从李冰到文翁,从“治水”到“化蜀”

    李冰治水 公元前311年,蜀守张若修建成都大城.少城,迁成都县于少城,开始了秦对蜀地的政治变革.秦对川西蜀国的统治分为两步,首先实行郡县制,同时废除王位制,实行封侯,以稳定政局,收复民心.但是,蜀地的 ...

  • 【文化论坛】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祠堂——文翁祠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恳亲问祖,分享最新资讯.传播文氏文 ...

  • 段渝 | 先秦汉晋西南夷内涵及其时空演变

    摘    要:在汉代以降的文献中,西南夷是指中国古代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巴蜀以西.以南和西南地区的古代族群,即秦汉时期分布在今四川西南.西北和云南.贵州等地区属于氐羌系统和濮越系统的各个族群的总称,但在 ...

  • [默转历史]  论秦汉王朝对巴蜀的改造

    统一政治经济和整合多元文化,是秦汉史上的两大时代主题.大致说来,秦汉王朝对于新归并的异质文化区域,着重针对其原先的独立王国政体,从政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彻底的变革,铲平割据势力,消除分裂基础,维护统一局 ...

  • 获得巴蜀之地后,秦国的实力究竟获得怎样的飞跃

    公元前316年,四川盆地的巴蜀两国彼此相攻,北面的秦国趁机派国尉司马错统兵入川,一举攻灭巴.蜀两国,"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此前,秦国因为重用商鞅变法,国势日渐强 ...

  • 賨人文化

    接上一篇文章,近几年来渠县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和賨人文化陈列馆是巴蜀地区人民非常熟悉的,同时龙之风的主创团队在2012年打造的賨人广场也成为賨人谷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賨人文化 ...

  • 【历史文化名人】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 彭邦本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彭邦本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其中尤以西汉景帝.武帝时期 ...

  • 娱乐圈中,有哪些明星是历史文化名人之后?

    虽然娱乐圈给人的感觉浮躁.名利.复杂且多绯闻,但里面不乏一些出身名门世家的明星,下面就来说说几位目前在娱乐圈名气较大的历史文化名人之后: 1.韩雪 祖父是解放军高级将领韩曙,一生南征北战,获得过许多国 ...

  • 历史文化名人与云梦山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淇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东麓,主峰海拔584米.这里峰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涌涧飞,险奇秀幽,素有"云梦仙境"之称.千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或创 ...

  • 潍县历史文化名人:广东福建巡抚张兆栋

    明清之前的潍县,不论是经济繁荣还是社会名流,都不算鼎盛,明清之后,甚至民国近代,潍县城发展越来越好,不乏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就在潍县做过县令,还留下"三更灯火 ...

  • 潍县历史文化名人:郭麐

    麐,汉字,"麟"的繁体字. 麐lín 1."麟"的繁体字.拼音:lín 部首:鹿,部外笔画:12,总笔画:23 五笔86:YNJH 五笔98:OXXG 仓颉:I ...

  • 【历史文化名人】“并迁双固”——陈寿与“前四史”之《三国志》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并迁双固" 陈寿与"前四史"之<三国志> 何一民 历史上任 ...

  • 【历史文化名人】何一民:陈寿开创范式著三国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陈寿开创范式著三国 何一民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著书修史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尚书><春秋& ...

  • 汝州市历史文化名人-唐代医学家孟诜

    孟诜(shen),公元621年-713年,唐代汝州梁县新丰乡子平里人(今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孟庄村).著名医药学家.饮食家.他是我国古代112位医学家之一,其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 ...

  • 【历史文化名人】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 杨小平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杨小平 陈寿(233-297),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