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合真武汤治头痛 – 经方派

翟某,男,46岁。2012年8月20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头痛10余年,加重2年。

病史:10年前,因大汗后用凉水洗头而患上头痛病,经常发作,每遇寒冷、阴雨或生气时立即发病。头痛偏于左侧,严重时满头都痛,每周发作多次,开始时是靠头痛粉(阿咖酚散: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来止痛,后来靠速效感冒胶囊(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扑尔敏、人造牛黄)止痛。

近2年来发作频繁,几乎每天都发病,一痛就服速效感冒胶囊,对这个药已经产生了耐受,原来服2粒即可见效,现在已经加至每次服35粒才能止痛。头痛发作严重时还出虚汗,发作时头重脚轻,晕晕乎乎,一走路就想跌倒,手拿东西也直抖,有时痛得直哭。曾去医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多方治疗无效,非常痛苦,求治。

刻诊:头痛,头顶、枕及颞部都痛,头晕。乏力欲睡。口不苦不干不渴。出汗,干呕,无恶寒发热。不发病时正常汗。面色晦暗,唇暗。大便可,小便淡黄。舌质紫暗胖大,舌边瘀斑,舌苔雪白水滑。脉寸浮关沉弦尺微细。血压135/85mmHg。

六经脉证解析:头痛,出汗,乏力欲睡,手抖,舌体胖大,舌苔雪白水滑,脉寸浮关沉弦尺微细,为少阴病。真阳不足而寒饮盛。太阴中风证。

头晕欲倒,干呕,舌体胖大,舌苔雪白水滑,脉沉弦,为太阴寒饮上逆。

面色晦暗,唇暗,舌紫暗,舌边瘀斑,为瘀血。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合病,兼夹证:饮、瘀。

病机:真阳亏虚,寒饮内盛,瘀饮互阻,上逆脑窍。

治疗:吴茱萸汤合真武汤加味:炮附子15g,白术20g,白芍30g,茯苓30g吴茱萸30g,白人参30g,川芎30g,生姜30g,红枣8枚(切开)。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很高兴,感到有治好的信心了。头痛次数减少。炮附子加至20g(先煎1个小时),加细辛20g,继服5剂。

三诊:疗效持续好转,头痛明显减轻,发病次数减少。后以二诊方加减共服用30剂,其中炮附子最多加至40g(先煎1个半小时),痊愈。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病机关键在于久病少阴真阳虚损,真阳藏于下焦而发于上焦。真阳虚损,太阴少阴寒饮上逆,水饮血瘀互结阻滞于脑窍,受风寒等诱因即发病。

脉证合参辨为太阴少阴合病,少阴真阳亏虚,寒饮内盛,太阴水饮上逆,太阴中风。方证病机抓住阳虚饮盛,饮瘀互阻,上逆脑窍。

《伤寒论》第378条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入颠顶而降逆,治疗久寒,寒饮上逆的头痛头晕疗效很好。

久寒是最顽固的病,所以用吴茱萸的量要大。头痛头晕,干呕或吐涎沫,为太阴病的上焦证,都是水饮上逆所致。太阴水饮上逆和太阴中风、少阴中风都能导致头痛头晕,该案用的是吴茱萸汤,所以辨为太阴中风证。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该案有头晕、手抖的症状。手抖可视为“身动”,符合该条症状。水饮上逆会导致头晕头痛。真阳虚损,寒饮内盛,水盛而血虚血瘀,津血不足以濡养筋脉,就会手抖。

加川芎意在加强行气止痛之力。《本经》说川芎:“辛甘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川芎是一味治疗头痛的良药,还有温阳之功。对于阳虚水盛而津血亏,不养筋脉所致的头痛、眩晕,正合病机。

加细辛意在加强温通除饮降逆之功。《本经》说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这味药入少阴,也入太阴,搜饮止痛的力量强大,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贯通周身,专门祛除寒饮郁阻,可有效治疗水饮上逆所致之头痛及四肢关节疼痛。

作者:毛进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