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墓中的大唐地下美术馆(上)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陕西关中地区,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唐代壁画墓,其年代跨越了唐代初、盛、中、晚各个时期。关中是唐代的京畿地区,发掘出土的壁画墓基本上都是皇室、贵戚、王公、大臣和高官的墓葬,而且大多有确切纪年,因此,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唐代的绘画水平。
永泰公主墓的这幅宫女群像图
唐代绘画作品传世至今者几稀,而且真伪多有争议,我们如今能够接触到的唐代绘画实物资料,除敦煌壁画以外,关中唐墓壁画也是重要的一宗。唐墓壁画主要出自皇室贵族墓葬,画家理应为当世高手,绘制水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懿德太子、章怀太子和永泰公主等墓葬与李思训、李昭道、吴道子等唐代名家同属一个时代,正是可以印证盛唐前后和五代山水画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唐代仪卫制度等级严格分明
唐代墓葬壁画属贵族文化,是唐代主流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断代标尺系统,准确地反映了唐代长安绘画主流风格和审美情趣的演变。这些墓葬壁画的出土,改变了以往的唐代绘画研究过分依赖文献的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美术史。
玄武是龟蛇合体的灵物为北方保护神,唐墓壁画多绘之以标志方位。
唐墓壁画的描绘对象涉及人物、建筑、畜兽、花鸟、山水等多种内容,其中人物形象数量最多,在壁画墓中居主导地位,是画工们最为用心绘制的部分,能够反映唐代人物画的审美情趣、风格特征和服饰风尚在各个时期的嬗变。而在诸多唐代墓葬中,以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和章怀太子李贤之墓中的壁画保存最为完好和精美,尽显大唐风采。
壁画中这一形象极有可能是李重润本人
懿德太子李重润(682—701)为唐中宗李显长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孙。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位于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的东南,是乾陵陪葬墓之一,在今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1971年7月发掘,陵园南北长256.5、东西宽214米,主要遗存分为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地面封土堆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
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结构示意图
该墓的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内部都绘有壁画,总面积近四百平方米,其中较为完整的有四十多幅。由于按太子规格及帝陵制度绘制,因而壁画内容宏富,场面壮观,着重表现李重润生前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和生活上的奢华,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伎乐、男侍、僮仆、宫女、畋猎、驯兽、饲禽和各种异彩缤纷的花饰图案等。
李重润墓墓道及东壁壁画(壁画为后世拙劣的临摹品)
在李重润墓东北2公里处,是章怀太子李贤(655—684)之墓。李贤乃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其墓也是乾陵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1971年发掘,墓由长斜坡形墓道、4个天井、4个过洞、6个便房、砖砌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墓道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
李重润墓第一过洞至第一天东壁壁画线模图
李贤墓早年被盗,出土物除六百多件各种陶俑、三彩俑、彩绘镇墓兽、生活用具等陪葬品之外,还有4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的墓葬壁画,其中《礼宾图》、《狩猎出行图》、《打马毬图》和《观鸟捕蝉图》等最为珍贵。
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及东壁壁画(壁画为后世拙劣的临摹品)
李重润为唐中宗之子,生前即曾立为“皇太孙”;李贤为唐中宗之兄,唐中宗李显在复位以后,出于竖立自己直系子孙之目的,所以李重润得以追赠懿德太子,懿德墓使用哀册,而不用墓志,天井内壁画中戟架上的列戟数为24杆,皆是天子级别,符合“号墓为陵”。而李贤之墓在唐中宗时只是亲王规制,到唐睿宗时才追封为章怀太子,所以李贤墓要比李重润之墓规模小得多。
李重润墓阙楼图和仪仗队列图
李重润墓与李贤墓二者因等级不同,所以墓室壁画在规模、布局、题材上也都有差异,如李重润墓壁画主要体现主人的地位和埋葬规制,以宏大的“仪卫图”,“阙楼图”为代表,而李贤墓壁画题材则更突出生活化场面和娱乐题材,如“客使图”,“狩猎出行图”、“打马毬图”等为代表。两座墓葬皆于1972年发掘清理完毕,墓室中壁画都已揭取,异地保存于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库房,原墓葬中以部分临摹品代替。
《唐李重润李贤墓壁画》中刚出土后壁画的状态和色泽
目前已发掘有壁画的唐代墓葬达一百二十多座,其中百分之八十集中于陕西关中唐代京畿地区,这些墓葬中的壁画大多经揭取后异地保存,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最多,所藏壁画达五百余幅,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仅一级品就有一百余幅。但因壁画对保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墓葬壁画长期深藏库房,直到2011年建成唐墓壁画珍品馆,至此,这些珍贵的唐墓壁画才得以重见天日。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珍品馆中所藏壁画现状
李重润墓墓道东西两壁亦以青龙,白虎图起首,以北、向下的位置,两壁以山峦树木为背景,各绘制一幅阙楼仪仗图,阙为三出形制。阙楼的一侧与城墙相连,墙内是由骑马卫队,步行卫队和车队组成的大批仪仗队列。
李重润墓仪仗图
懿德太子李重润生前虽不能尽享荣华富贵,死后却按天子之礼埋葬,其尊宠无以复加,这主要体现在其墓葬所绘的巨型仪卫图上,图中庞大的仪仗队列由骑马卫队、步行卫队和车队组成,总人数超过200 人,反映了懿德太子“号墓为陵”后的特殊身份。
李重润墓墓道西壁阙楼图
阙楼图位于仪卫图之前。此阙一个母阙,两个子阙,为三出阙,超越了太子使用二出阙的标准,属帝王等级,显然是“号墓为陵”而依天子之礼构筑的。此图中阙楼不仅出檐远,斗拱比例大,显得高大雄伟,而且直线用直尺和木枝画出,更增添了阙楼的厚重感,施以红色,加之主要连接点为金铜饰件,给人以热烈奔放和金碧辉煌的感觉。反映了皇家建筑的豪华气派和懿德太子生前的显赫地位。
李重润墓墓道西壁阙楼图中的远山背景
阙楼之后的山峦逶迤纵横,山石层层,草木分布其间。线条犀利坚实,以颜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山石的明暗远近,山峦因而显出突兀和挺拔。
早在先秦时代,阙就已是礼制等级的象征,《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天子之礼也。’”《水经注》引《白虎通》说:“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也。”到了秦汉之际,除了天子都城宫城外可以立阙之外,一些高级别的祠庙、府第、茔域之前,也能立阙,为了区别尊卑,对于门阙的营造,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大致为三个级别,天子所用的阙一对三出阙,即一座主阙与二座子阙相连构成。
李重润墓墓道西壁阙楼图细部之一
考古发现的秦始皇陵园西内外城之城阙、汉景帝阳陵的南陵阙,就都是这种最高级别的三出阙。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前的翔鸾、仪凤两阁,隋唐洛阳城皇城应天门东阙、西阙,均是三出阙的形制。在唐昭陵北司马门前、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陵园內城南神门(朱雀门)外两侧、司马道南端两侧也都有一组三出阙,它是标识帝王陵园的重要礼制建筑。
李重润墓墓道西东壁阙楼图
高大宏伟的三出阙楼夹门而建,自下而上由墩台,平座、屋身、屋顶组成。其屋顶为庑殿式,上有鸱尾,出檐深远。翼角翘起,出檐深远。屋身面阔、进深各三间,大门居中,两边为直棂窗,四周有回廊。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铺作为三个人字拱,斗拱比例硕大。
李重润墓墓道西壁阙楼图细部
平座分单钩阑和平座斗拱两部分,平座上有阑额和由额,三个人字拱承托,下有替木,栏杆的接点贴金。墩台为砖、石包土结构,中间为长方砖砌成,周围由石头包砌,饰以忍冬蔓草花纹,并有明显的收分。
阙楼图平坐细部,可看出木结构交接点外包裹有金铜饰件
西壁阙楼图与东壁的阙楼图虽同为三出阙,但形状略有不同,局部装饰也有些细小差异。从残留的长达0.8米的线条来看,绘者是用界尺和木枝或毛笔起稿绘制出阙楼。两幅珍贵的初唐界画中的建筑外观结构,以至每一构件的交接点,都依比例描绘了出来,这为研究唐代的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将此阙楼图(706)与西安大雁塔门楣雕刻佛殿图(701—704)分析和对比,可知这一时期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椽与飞椽长度近乎相等,因而整个屋檐出檐深远;柱与柱之间施阑额与由额,两额之间施短柱;外檐柱子柱头上均有明显的卷杀等等,而大雁塔门楣刻石不见平坐栏杆,李重润墓阙楼图是初唐一盛唐时期平坐栏杆建筑的具体形象。
根据李重润墓中的阙楼图复原的大明宫含元殿阙楼示意图
因为李重润墓是以天子之制的“号墓为陵”,李重润墓中阙楼图,多半是唐大明宫含元殿前双阙的模仿记录,因此,对唐前期高级别建筑的基本特征以及唐代建筑的发展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古玉吧
在这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