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明君贤相”思想和“拥刘反曹”的倾向,是紧密相联系在一起的

文/肖旭

关于这个问题下面详细谈一下,我们从两方面理解:

一、小说通过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主要人物形象来反映“明君贤相”的思想和“拥刘反曹”的倾向。我们知道在小说里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的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思想倾向。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是通过刘备、诸葛亮、曹操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的“明君贤相”思想和他“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了三个国家,但他是以写刘备集团为主,并以刘备集团的盛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也主要是刘备集团中的君臣。

首先看刘备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明君的形象。作者对刘备从政治到道德上全力加以美化,把他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明君、好皇帝来塑造。作品中突出了刘备的三个方面:

1、刘备的政治理想是解救国家危难、报效国家、安平百姓。小说第一回“桃园三结义”中,写刘关张的共同誓言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力图安帮定国。作者不仅赞美了刘备,在天下大乱的形势下,有平敌报国的志向,并且肯定了只有刘备是并起豪杰中的汉室的合法代表,从这里可看出罗贯中的正统思想。他也应具有明君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刘备说:“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就突出了他是个仁义之人。有人建议他经常骑的那匹的卢马送给他人骑,等别人骑这马出了事以后,再把这匹马牵回来刘备就不会出事了,这当然是很会为刘备着想的,但也表现了很自私。因此刘备表示坚决拒绝这样做。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来突出刘备那“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的品德。

2、突出了刘备的爱民之心,描写了刘备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小说中写出了刘备爱人民,而人民也拥护他。刘备打败了,离开樊城时,十几万老百姓宁可跟着他一起逃命,刘备跟难民在一起,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结果被追兵打得七零八落,连他自己的家眷都失散了,但刘备还坚持和难民在一起,书中并多次写刘备看见人民受难而流泪伤心。

3、小说突出了刘备爱惜贤才,礼贤下士。“三顾茅庐”集中刻画了刘备礼贤下士的品德,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爱慕和敬重。刘备与诸葛亮、与张飞、关羽间的甚相敬爱,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君臣关系。总之,小说中的刘备是以民为本,宽厚待人。他有雄才大略和英雄胆识,又有知人善任取信于民的优秀品质、才能,他是个明君、好皇帝。

刘备这一形象缺乏真实的社会基础,事实上刘备也有政治野心,他同样企图吞并其它割据势力,攫取最高的统治权,因此这种理想中的好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并不存在的,刘备只是作者寄托的一个理想人物。他是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在要求变革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所幻想出来的,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

其次看诸葛亮这一形象。谈诸葛亮的智慧

再次曹操形象。曹操是作为刘备对立典型出现的。历史上的曹操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罗贯中从拥刘反曹的观点出发,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奸臣权相。在他的身上,概括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本质特征,集中了封建阶级的恶德,利已和奸诈是曹操性格中的核心部分。曹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他立身处事以我为中心,利己为目的,凡有利于自己的他不择手段去做,凡妨碍自己的,他都狠狠地除去,他心中只有自己,永远只有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和袁术作战时,管军粮的小官王垕向他报告说,军粮快要没有了。他要王垕用小的量器发放军粮,以少充多。结果军士吃不饱、意见纷纷,他就以盗窃军粮的罪名把王垕杀掉了。这样既稳定了军心又隐瞒了军粮将尽的事实。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杀死了吕伯奢全家。曹操刺杀董卓未遂,投奔到吕的庄上,吕盛情招待,他疑心吕不怀好意,杀死了吕家八口人。后来他明知是误杀,索幸连吕伯奢也杀掉了,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两句是曹操一生的行动准则,它最集中地暴露了剥削阶级利己的思想和凶残的狰狞面目。《三国志通俗演义》写曹操,反复写他损人利己的所作所为,极端利己的处事哲学,这是曹操奸诈残暴的思想基础。所有的阴谋家、野心家都是权术家。曹操善于玩弄权术,奸诈是他一突出特点,在官渡之战中,许攸脱离了袁绍投奔他时,他表面是热情的欢迎,其实是口是心非,步步设防,不肯信赖、信任。他先是“跣足”欢迎,光着脚就出去欢迎了,“携手共入",当许攸问他“公今军粮尚有几何?”他说,“可支一年”,许攸笑着说:“恐怕未必吧”不相信他的慌言。曹操立即说“有半年耳”。当许攸对他谎言表示生气“拂袖”而去时,曹操就挽留,说“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许攸笑着戳穿了他的谎言,说“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就爬在许攸耳朵旁低声说“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我们看到这时以为曹操真的被逼出了实话,谁知道还是假的,许攸听后大声说:“休瞒我,粮尽矣!”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它充分说明了曹操的奸诈,他没真话又不相信人,他对谁都不相信,到什么时候他都是玩弄权术。在他遭受重大失败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在“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仓慌逃窜险些丧命,但他竟能够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无智谋,他以笑来稳定军心。但当他逃回到据点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危险,他又仰面大哭,哭谋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说其他军士无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掉了。“三笑一哭”这一情节把曹操的奸诈和权术刻画得淋漓尽致。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是智士之能成,万士之奸雄,他身上有奸、雄两个侧面,奸雄在他身上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作者写了曹操的利己、奸诈残忍,又写了他的雄才大略,他有谋取全国霸业的雄图抱负。在失败时能顽强奋斗,他能慧眼识英雄,他手下谋臣如林,爱才惜贤。在曹操奸雄两个侧面里,作者从品质和政治上突出了曹操“奸”的一方面,对他的利己奸诈进行了反复刻画,使曹操成为坏人、恶德的典型。曹操的塑造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作者在认识、概括生活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体现我国封建时代奸臣权相本质的曹操。他作为一个反面典型,是刘备集团对立的人物,是作者表达明君贤相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一个主要对象,这个反面形象的成功,不仅使《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倾向得到了完美的表达,也使全书在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时,在描写这些斗争的复杂性、多样化、尖锐化,表现出较大容量和深度。

以上是通过刘备、诸葛亮、曹操这三个典型形象来看全书的思想倾向。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通过对比表现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褒贬态度。《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和倾向表现是鲜明的,作者把曹操、刘备处处对比着来写:刘备宽厚,曹操利己;刘备爱民,曹操残暴;刘备施仁政,曹操施暴政;刘备得人心,曹操遭人恨。作者美化赞颂了刘备而鞭挞批判了曹操。作者强烈的憎恨和鲜明的褒贬,使《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和倾向表现得非常鲜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