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
金锐
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的。大自然不但给人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还有精神层面的馈赠。日月轮替、草木枯荣,都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即使出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教育者也应该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
含香小学有一块“校中田园”,这是“地利”。仅有地利不够,还需要天时、人和。学校在不同的季节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多元化地认知自然,这是“天时”;学校的许多教师都行动起来,各自开发课程,让“耘”课程更加丰富也更能形成体系,这是“人和”。于是,这片“校中田园”不仅是一个“种植试验田”,更是一个课程实施的平台。
从认知层面而言,亲身经历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也更利于他们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学生在田园里劳动,播种、除草、收割,这是他们“汗滴禾下土”的种植园。同时,他们还在田园里上课——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行成为他们的作文素材,丈量土地、计算亩产帮助他们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学生还制作了一个个与田园相关的“文创”产品——这里又成为他们的“大教室”和“大课堂”。
学校对于课程研发也不是单向输入式的。如果学生不感兴趣,那么课程的效果就难以达到。学校很“聪明”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的“兴趣点”成为“课程点”,这样的课程才是鲜活而有趣的。这种鲜活有趣也正是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原因之一。
当柳树开始抽芽,当二十四番花次第开放,当秋叶随风纷纷飘落,当第一片雪花落在枝头……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声音。倾听这种声音,就是让身心回归自然,寻找那种静谧、恬淡而又活泼泼的生命。生命如此,自然如此,教育也如此。
当然,“耘”课程只是跨出了实践第一步,学校还有不少困惑。比如,教师的指导怎样才算“适度”?如果完全任由学生“自由发挥”,那课程就变成纯粹的劳动课,未免教育价值少了一些;但如果教师事必躬亲,学生一直在紧张、拘束的状态下活动,那同样得不偿失。在“管”与“不管”之间寻求平衡点,既可以保证学生全员参与、有效参与,又不破坏他们自由自在成长的“田园梦”,这应该是含香小学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其实,答案也许可以回归自然之中,万物生长自有规律,这种规律就叫作“自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演绎着这些规律。
草木有本心,山水动清音。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