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呆与郑逸梅的沪上旧居 祝淳翔

.

徐卓呆与郑逸梅的沪上旧居

祝淳翔

.

徐卓呆是早年间沪上名人,最初留日学体育,回国后与夫人汤剑我合作办过体操学校。后来转行文艺,写滑稽小说,编笑话集,甚至拍滑稽电影,终于博得“笑匠”美名。郑逸梅是徐氏的同乡晚辈,他有一头衔“郑补白”,即源于徐卓呆的一句玩笑话:“无白不郑补,可称补白大王”。其本人则说从不敢名我固当。

1929年春,郑逸梅在他工作的上海影戏公司附近找到一处房子,此地原为殷明珠租赁来给她的弟媳来沪待产的,不料她弟媳就近在苏州志华产科医院分娩,房子空关了一个月,正打算退租,让郑氏晓得,便去瞧了一瞧那楼面的方向和光线,见方向朝南,光线充足,距离小菜场、老虎灶又不远,所以决定由他续租。遂写信让夫人把零星东西一一整理起来,过年时,郑逸梅回乡“急急把第二生命的书籍理了一下”,把爱读的必需参考的书籍储满了一箱,夫妇俩就此从苏州搬出,卜居于闸北严家阁路青云路协兴里106号。

郑逸梅所赁的房舍,“僻在沪北,荒芜不堪,东一带竹篱,西一排茆舍,南一方旷地,北一堆土墩。简直和乡村一般”。好在他随遇而安,对于偏居二楼斗室却是自得其乐,只见“床侧置一三抽斗的桌子,对面箱橱的旁边,另设一案,为读书著述所用。壁上张胡石予师的墨梅,徐枕亚、袁克定的屏联,和云壑丈伽盦师合作的梅鹤图。其余为许多照片,有星社狮林雅集图、春江同客图,又有和但二春合摄的,寿梅的半身等等”。熟悉郑逸梅散文的人想必知道,胡石予、赵子云、陈伽庵都是名画师。

两年前的1927年,徐卓呆在江湾杨家桥南的空地,造起一所住宅,名曰劳圃。一家人乔迁过去,在夫妇俩带领下发挥劳动精神,在屋后庭院中种植瓜果菜蔬,一时远离尘嚣,倒也逍遥自在。随后某年的一个星期日,郑逸梅夫妇受徐卓呆邀请,赴江湾劳圃参观。那一日,郑氏夫妇“下了火车,循着轨道走去,一阵微风,把田野间的菜花豆花的清芬吹送到鼻子里,约一二百步,劳圃便到了”。今按火车指淞沪铁路,从天通庵站开至江湾仅需一站,约十分钟路程。喝过茶,坐谈一回,徐卓呆便领着参观一周,“数楹精筑,制互中欧”,卫生设施,应有尽有。“最可爱的,就是庭院间的一丛丛的花木,葳蕤扶疏,沿篱竞秀”。汤剑我还笑着对他们说,病体自乡居以来,健旺了不少。“从前生活在市廛栉比、人烟稠密的地方,总是离不开药铛茶灶,住到了江湾,吸着清新的空气,曝着和暖的阳光,仿佛是服了一帖灵验的补剂,顿把病魔驱遣开了”。郑妻也时常有病的,所以汤剑我就劝她也到乡下来住,说得郑妻十二分的羡慕。夫妇俩临走时,汤剑我又嘱咐女儿,采撷了一握鲜花,赠给他们作插瓶清赏之用。

劳圃原为矮屋三间,1931年春,徐卓呆突发奇想,忽将旧屋改建为楼房,等半年以后,房子造好,装饰完毕,岂料仅过了两个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江湾亦受到炮火波及。1月30日,徐卓呆急匆匆举家逃回上海,2月15日,看房的男仆亦逃来沪上,不过仍然每日潜赴江湾探视。自2月21日起,日军大举进攻江湾,交通断绝了。等到国军后退,徐卓呆于3月4日赶赴江湾,据说他是第一个去的,但见满目疮痍,其楼房及附属的屋子,全部炸毁无余,仅留有一间浴室,浴室之上有一小楼,藏着箱箧,完好无恙,惟楼梯已毁,无法登临,急忙返沪雇了卡车,携梯而往,谁知到了北四川路,再不能前行。过了几日再去,箱子已不翼而飞。徐卓呆只得取浴缸及拉水马桶而归,以留作纪念。真可谓凄惨。

此后,徐氏夫妇俩有家归不得,便借住在贝勒路27号上海机联会。郑逸梅为了约稿,总在金钢钻报馆打电话过去,顺便也问候剑我夫人的病。1932年9月底,汤剑我旧疾复发,终于不治。10月29日出版的《礼拜六》476期,刊有徐卓呆征求亡妻汤剑我遗墨的广告:“一二八之役,舍间毁于火,亡妻剑我之遗墨,尽付一炬,未留片纸只字,现拟征求墨迹,留作纪念。”郑逸梅忆及,汤剑我书法精妙,写得一手好魏碑。至于说汤剑我的病,徐卓呆日后写过,说是“因患赤痢而打针过多,致中毒而心脏衰弱,脉息忽有忽无,复患心悸症”。(酱翁《气喘与心悸》,铁报1948.2.29)

多年以后,郑逸梅撰长文《笑匠徐卓呆》纪念这位老友,其中称徐氏“筑室于沪郊江湾,请袁寒云写'淘圃’二字,作为室名,人们问他何所取义,他说:'这无非说明我是在都市中被淘汰出来的意思。’”其他都不错,惟将劳圃错记成了淘圃,实则劳圃里有一间客堂间,颜曰淘斋。

(0)

相关推荐

  • 颜建国:众人撑起红五月

    [建国悟语] 进入5月以来,配合着红色研学,在同事刘晓燕和好友马龙.李鹏.孙培华的支持联络下,我们一方面带领部分中学生到八路军东进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常庄参观考察,一方面在调查实证的基础上撰写论文.为确知 ...

  • 《原创》七绝:步华山论剑老师“昔日沪上风情之一蜗居”韵/廖江

    ​七绝  步华山论剑老师"昔日沪上风情之一蜗居"韵 文/廖江 童谣歌曲<马兰花>,半世流传盛彩霞. 上学路途都练唱,曽经响遍每人家. 附老师原玉 [七绝]昔日沪上风情之 ...

  • 看图识唐诗(446)李商隐·思归

                           李商隐·思归 固有楼堪倚,固已有高楼可让我倚栏远眺, 能无酒可倾?岂能无美酒可让我细喝慢倾? 岭云春沮洳,春夜的岭上烟云总带有一点湿润, 江月夜晴明.幸好 ...

  • 郑逸梅:不吃老菱,不吃藕,不吃樱桃,不吃...

    95岁的时候,郑逸梅平常吃的都是些红烧蹄子.蛋饺.蛋炒饭.猪油菜饭之类的.他的儿媳妇是位医生,经常劝他,应当多吃蔬菜,少吃肉类,但他就是不听,还是每餐都离不开荤腥.那天中午,他先吃了一些奶油蛋糕,然后 ...

  • 郑逸梅:南社的几次聚餐

    南社第一次雅集照片 南社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革命旗帜下的文学社团,媲美明末的几社和复社.经常举行雅集,聚餐当然是雅集节目之一. 第一次雅集于苏州虎丘,其时在一九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有柳亚子.陈巢南.朱 ...

  • 汤志钧:郑逸梅先生二三事

    <南社丛谈> 郑逸梅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学者,也是熟悉掌故.著作等身的前辈.由于他的撰著,很多是短篇,又多佚事趣闻,刊登在报刊末尾,因而称他是"补白大王".其实他也有文史方 ...

  • “补白大王”郑逸梅的另一身份:“养和村村长”

    文/ 沈轶伦 建筑落成,便不会伸缩增减.那其中的房间,却越住越小,可能吗?1981年,一位摄影师在朋友引见下走进郑逸梅的家,只见"朝北的小小亭子间里--主人郑逸梅穿着中式罩衫套棉袄" ...

  • “养和村村长”郑逸梅

    他们都是用文字在时间长河里画出航标的人.尽管人事代谢,但文字留存.与过往有关的记忆和文化,便也都在. ■ 解放日报记者 沈轶伦 1 建筑落成,便不会伸缩增减.那其中的房间,却越住越小,可能吗?1981 ...

  • 郑逸梅 | 民国书画印佚闻八卦108则

    郑逸梅(1895-1992)江苏苏州人,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先生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先生擅长写人物传记.名人轶事.文史掌故,人称&q ...

  • 【世说人语】郑逸梅:梁启超的几件小事

    梁启超的几件小事 新会梁启超,是历史人物,他的荦荦大端,早见各家记载,毋待赘言.古人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我不贤自居,谈他的几件小事吧. 启超是南海康有为的弟子.他 ...

  • 郑逸梅:民国书画印佚闻八卦108则

     1. 钱崖号瘦铁,王冠山号冰铁,吴昌硕号苦铁,邓散木号纯铁,四人均为篆刻名家,有江南四铁之称. 吴昌硕刻  还砚堂 2. 有人以吴昌硕所刻"还砚堂"印赠王个簃,王因名其居为还砚楼 ...

  • 【略记郑逸梅其人其文】/屈军生

    略记郑逸梅其人其文 屈军生 晚清民国,鼎新换代,几派爭夺权柄,国内军阀割剧鲸吞,外强入侵蚕食,中华民族处于多事之秋.西学东进,国内知识界精英游学外域,东西方文化交融,言论自由,学术环境宽鬆,在文坛.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