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系列方剂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1) | 周志远
中医经方中的泻心汤系列方剂,可以解决部分消化道疾病以及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
泻心汤系列的方子有好几张方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大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均是泻心汤系列的方剂。
泻心汤在过去是治疗各种痞证的,因为早期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主要是以病人自感到的症状来命名疾病的,所以就有“心下痞”这种病,泻心汤主要是治疗“心下痞”的。
而我们之所以说过去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也是因为中药和方剂的功效也都是围绕着病人出现的各种证来定义的。泻心汤,顾名思义,就是泻“心下痞”的方剂。古人所说的“心下”主要是指胃脘一带。心下痞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腹胀和胃胀等。所以这个系列的方剂,是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的。
但是肠胃疾病也会引起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和生殖器官的一些炎症性病变等,也可能是因为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一些继发性疾病。
这类疾病如果其主因是因为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而这些消化道疾病又是泻心汤系列方剂的适应症,就可以用泻心汤系列的方剂来解决。我本人就用泻心汤治疗过某患者的中耳炎,有良效。但是并非所有的中耳炎都可以用泻心汤来治疗,这是因为有些中耳炎并非消化道疾病诱发的继发性病变,不具备泻心汤的适应症,这种中耳炎用泻心汤就会无效。
因此我们利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紧抓患者的主要矛盾,只要是患者的病因属于泻心汤系列方剂的对应“证”,就都可以用泻心汤系列方剂治疗,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泻心汤系列的方剂,在《伤寒论》中主要是出现在“结胸”条文后,在泻心汤系列方剂的前后,同时又有与五苓散、旋复花代赭石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方剂放在一起,互相区分。
这说明“心下痞”、“结胸”这样的症状,其病因也是非常复杂的。若是因为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引起的继发性的“心下痞”和“结胸”,就应该用五苓散之类的利尿方剂。以此类推,若是肝胆疾病诱发的继发性腹胀,那就应该用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列的方剂。所以虽然这些症状看起来是相似的,但是治疗方法却又要不一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要“同病异治”。
在《金匮要略》中,泻心汤是出现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的,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同样有很多病因,也不是只有泻心汤一种方剂的适应症。所以该篇中也有很多的其他方剂,以与泻心汤证互相对比。
张仲景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家,所以他非常仔细的区分各种证,他把许多类似的疾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只要症状有细微的变化,一个汤证便会变化为另一个汤证。这是一种特别宝贵的实证精神,是一个从事医学实践而非纯理论研究的医者才会具备的素质。
后人根据张仲景的各种方和证的论述,把泻心汤系列的方剂的适应症也分成各种心下痞证。如泻心汤属于“痰气痞”,生姜泻心汤属于“水饮食滞痞”,附子泻心汤属于“寒热痞”等。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各种泻心汤的异同之处。
我们只有从这些细微末节去区分了各种泻心汤的适应症,才能真正的用好泻心汤,为患者解决他们的问题。否则的话,单纯的一听患者向医生反应腹胀就滥用泻心汤,就很难真正的解决患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