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史前文化类型的命名地居然都在一个地方,这是哪里?(之三)

文·辛学飞

▼start

文物工作者田间考古

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有5000多件

文物的标本居然重达10吨左右

三级以上文物就有400多件(套)

其中不乏极为稀世罕见的文物瑰宝

泥质红陶人像

陶质,质地坚硬。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出土,高55厘米;器身为筒状,局部施有黑彩;头部和面部保存非常完整,还戴有完整的冠饰;陶人两肩高耸,身体向前倾斜,具有一种蠢蠢欲动的动感;陶像面部表情更是夸张,口中像是念念有词的念着咒语。这件陶人像是目前出土陶人中形体最大,形象也最为逼真,并且表情也是最丰富的一尊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被誉为“中华祖神”。

石人像

红色凝灰岩质。残高18厘米,头高16厘米,敖汉旗红山文化草帽山遗址出土,出土在积石冢的中心位置;雕像为立体圆雕,应该是一尊完整的石人像断裂的残残余部分;其面部较长,双眼微闭,嘴也微闭;鼻梁较宽;此雕像最让人关注的地方就是他的冠饰,冠饰非常的规整,这对研究红山人的服饰以及发饰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对红山文化时期的石雕工艺有了更新的认识。并且,这尊石雕像是中国史前唯一的一件正冠红山文化石雕神像,是史前艺术宝库的珍品。

碧玉多头器

碧玉质。直径11厘米,厚3.2厘米;敖汉旗萨力巴乡七道湾子遗址出土。器身为扁平状,中间凸起并有一钻孔,应该是镶嵌在木棍上;外部为八个棱形圆头,可能与权杖有关。

石质多头器

灰白色石质。直径5.1厘米,厚2.9厘米;敖汉旗康家营子乡东沙窝子出土;器身呈圆球状,中间呈鼓形并有一钻孔,应为镶嵌之用;外围雕刻出16个凹槽状的瓣,这应与花图腾氏族部落有关。

雕花坠

青色玉质。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高3.8厘米,厚0.5厘米。器体为长条片状;两侧镂雕对称的花牙,上面一对与勾云器上的纹饰相近,下面一对是凸齿形的蚕虫状的图案。这种图案与后来商代很多青铜器和玉器工艺上的凸齿形图案和镂空边饰非常相近,而这种工艺都与红山文化玉器雕刻工艺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

蝉形玉佩

青色玉质。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器体为扁薄的长方形的蝉形,高2.2厘米,宽1.3厘米,厚0.35厘米;一面雕刻纹饰,一面光素无纹,工艺比较复杂。

石镯

石质。敖汉旗新惠乡房申墓地出土,直径6.8厘米,孔径5.8厘米;器体为圆形,两个面都是平面,为小河沿文化时期典型的石镯。

玛瑙玦

玛瑙质,白色透明。敖汉旗大甸子出土,直径3.35厘米,厚0.55厘米;器身为圆环状,玦口为砣具切割而成;两个面的中间起棱,向外逐渐变薄,外侧边缘呈圆弧状。

璜形玉佩

青色玉质。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高3.6厘米,宽8.2厘米,厚0.6厘米;器身呈弧形,两面平滑;外弧是圆璧的四分之一,两侧不齐,应该是玉璧断裂后改制而成。

玉饰

青色玉质。敖汉旗夏家店下层出土,高9.72厘米,宽1.4-0.84厘米,厚0.5厘米;器身呈长条形,左右都为三道对称的浅齿,说明这个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已经非常规范,并且讲求对称美。

玉簪

青色玉质。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高8.6厘米;玉簪的顶端平滑,上端用一道很深的磨琢痕与下端隔开,尾端较细,并呈尖状。

玉簪

青色玉质。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高15厘米;器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端较短,为压腰形;顶部呈圆弧状;下段较长,中部还有两个钻孔;尾端呈尖状。

璜形玉佩

青色玉质。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长10.84厘米,宽1.15厘米,厚0.48厘米;器体为弧形弯曲状;两面平滑,中间略宽,两端渐窄,顶端有一圆孔。

璜形玉佩

青色玉质。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长9.6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器体为弯曲弧形,顶端较宽,尾部较细;两面平滑,顶端有一小孔。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