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文心向阳开​‖访客籍文化名人杨宏海先生

杨宏海/古平人摄


一片文心向阳开 
——访客籍文化名人杨宏海先生
赖俊权

“世界客都”梅州素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闻名于世。这片文化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才俊名贤,他们或扎根本土,开基立业;或走出围龙,异地播芳。本文要介绍的,就是从梅州大地走出的文化名人——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宏海先生。

杨宏海祖籍今梅县区梅南镇官径村,1951年出生于梅城。父亲杨冀岳先生早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文笔超群,爱国爱乡。后回梅定居,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力。杨宏海深受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文艺并且颇具天赋。1978年,经过上山下乡和返城做工的历练之后,杨宏海考进嘉应师专(今嘉应学院前身)中文系,开始踏上了学习、研究和创作之路。

尊崇先贤黄遵宪,开展梅州客家研究

在嘉应师专期间,杨宏海发起创办该校首个文学社团及期刊《百花洲》,吸引了大批热爱文学的同学加盟。以此为纽带,他与北京大学黄子平主编的《这一代》,中山大学陈平原、陈小奇等主编的《红豆》等知名大学的文学期刊进行校际交流,邀请中大楼栖教授等为《百花洲》撰写稿件,期间还经常创作文艺节目,并与中文系师生出演著名话剧《于无声处》,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嘉应师专毕业时,梅州当地的报社与政府文化部门都邀请他前去任职,这在当时是颇为热门的职业。但在其父的影响下,杨宏海毅然选择了“坐冷板凳”留校任教。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求学问道,随后即到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因父亲经常向他提起梅州先贤黄遵宪,杨宏海在进修期间选修了“黄遵宪研究”课程,潜心研究这位客家先贤。黄遵宪“吾粤人也,搜集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的文化担当精神,对杨宏海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发现,人们过去多从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等角度研究黄遵宪,但黄遵宪注重采风问俗,在民俗学研究方面具有的突出贡献却鲜为人知。于是他通过精心爬梳,总结立论,写出《黄遵宪与民俗学》一文,由此被推荐出席1982年底举办的首届“全国黄遵宪研究学术交流会”,并在大会发言。当时《中国文化研究》特约编辑、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也莅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多名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中,唯独杨宏海这篇论文被杨天石先生慧眼选中并推荐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发表,后来还荣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83年,当代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等发起创办中国民俗学会,并在北京举办首期“全国民俗学讲习班”,杨宏海作为广东代表参加了这个讲习班。早在1927年就主编出版《客音情歌集》的钟敬文教授,对杨宏海这位客家小老乡热情有加。当杨宏海提出拟回乡创办民俗学会与《客家民俗》报时,得到了钟老的热情扶持,欣然应允为其题字。1983年,梅州第一个客家民俗研究组织——嘉应师专客家民俗学会成立,《客家民俗》作为《嘉应师专报》的增刊也正式创刊。创刊号发表杨宏海撰写的《访中国民俗学会主席钟敬文》,记载了这位学术泰斗与梅州客家研究的不解之缘。《客家民俗》吸引了大批客家研究者参与,如嘉应师专的杨冀岳、陈修、刘南彪、叶云章、刘发清、邓仕宏、赖绍祥、谢友祥、罗海鸥、叶小华、房学嘉等人纷纷参与;同时还吸引了罗滨、陈美豪、蓝凤翔、黄火兴、汤明哲、程志远等一批社会各界的专家,旋即掀起一股客家研究的热潮。而杨宏海率先开展对黄遵宪、丘逢甲、李金发、张资平、陈国凯等客籍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发表系列文章,并与陈美豪等人将民俗研究会与《客家民俗》报从嘉应师专扩大至全梅州市范围,使之成为当年梅州乃至国内客家研究的前沿阵地。

1988年,杨宏海代表深圳出席北京第五届“全国文代会”,在人民大会堂与著名作家秦牧合影。

奔赴经济特区,甘当“文化深圳”拓荒牛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这座因改革开放而奇迹般崛起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批人才,杨宏海也于1985年从客都梅州调到深圳市文化局。当时深圳是一个各地移民汇聚、新风旧俗互相渗透的地方,带着对这座移民新城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杨宏海和同事们每日奔赴深圳各地调研,无论是“三来一补”企业、边陲海关,还是开发中的乡村城镇、旅游景区,每一个文化现场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和思考,杨宏海先后发表了《深圳,呼唤特区文化“特”起来》《试论深圳新民俗文化》两篇论文,对建设特区文化和正确认识特区新民俗现象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而中肯的见解。1986年底在厦门召开的“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对《深圳,呼唤特区文化“特”起来》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在本次会议中间穿插召开一次“特区文化研讨会”,“特区文化”的概念由此而生,进而引发文化体制改革的讨论热潮。《试论深圳新民俗文化》发表后被全国20多家报刊转载,并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也让深圳特区文化更多地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8年11月,第五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杨宏海作为深圳文艺界代表被推荐出席这一盛会,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杨宏海来深圳后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也让他深深体会到,深圳是一个只要踏实工作就可能给你更多机会的城市。1992年,机会再一次降临到杨宏海身上。鉴于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以及在研究特区文化上取得的成绩,文化部与深圳市委的领导研究后,决定在深圳成立一家全国性的特区文化研究机构——“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深圳市文化发展的“智囊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文化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杨宏海受命开展了组建工作,带领一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专业团队,深入特区调查研究,并主持起草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深圳建成“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被深圳市委市政府采纳并列入政府工作规划。

2001年,杨宏海调到深圳市文联任专职副主席,直至退休。在30多年的特区生涯中,杨宏海一直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结缘,他参与发起创办“深圳读书月”“深圳文博会”、参与策划“市民文化大讲堂”,参与了深圳与中国作协合办的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工程并任办公室主任……他几乎参与深圳文化建设开拓发展的全过程,参与了影响深圳文化发展的大部分重大事件。2011年,他的“文化深圳”之路全纪录集结成80万字的专著《我与深圳文化—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并出版,为深圳文化留下了许多鲜活的史料,他也被深圳文艺界称为“文化深圳的拓荒牛”。

勇于开拓创新,打造三个特色文化品牌

杨宏海三十年“文化深圳”之路的风景令人应接不暇,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他却认为自己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首倡打工文学研究,二是擦亮青春文学品牌,三是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掀起打工热潮,“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深圳是全国最多农民工的城市,最早兴起打工文学。杨宏海刚到深圳不久,就发现了“打工文学”现象,一直跟踪调研并进行理论构建。1989年,杨宏海写信给《特区文学》总编戴木胜,推荐来自梅州蕉岭的打工青年张伟明的打工题材小说《下一站》,小说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1992年,来自梅县的打工妹安子在《深圳特区报》发表纪实小说《青春驿站》,杨宏海旋即在深圳广播电台开设“打工天地”节目进行介绍,引起轰动效应。经杨宏海关注并推介的打工文学作者还有王十月、郑小琼等人。打工文学真实记录了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品牌之一,文化学者谭元亨认为“打工文学就是当代的新客家文学”。多年来经杨宏海收集、整理、编撰出版的就有《打工世界》《打工文学精品选》《打工文学纵横谈》等六部作品与评论集,全面地记载了这个群体创造的文化成果,被文学界评价为“最有广东特色的文学品牌”,杨宏海亦被誉为“打工文学之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多个场合谈起杨宏海赠送给他的《打工世界》一书,并推介王十月等人创作的打工小说。韩国、日本、美国等海外学者也纷纷对此关注并研究。2016年,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汉学家柯雷专程来到深圳,就打工文学专访杨宏海,并撰文在海外发表。

除打工文学之外,深圳文化的另一个名片就是青春文学。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年轻人最多,移民深圳的建设者的下一代,有众多喜爱文学写作的新苗。1992年的一天,还在育才中学读高二的郁秀拿着一摞打印文稿,到杨宏海家向他请教。杨宏海觉得文笔清新,风格阳光,带着鲜明的深圳文化特色,于是他便向有关部门与媒体进行了推荐。这本书后来以《花季雨季》之名出版,一炮而红,不仅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还成为畅销书,拍成了电影。2004年,杨宏海会同深圳市教育与出版部门负责人参与发起创办全国第一家中学生文联,担任名誉主席,以加强对中学生的文学指导和人文教育,并先后通过“深圳读书月”“文博会”等文化平台,邀请著名作家曹文轩、世界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等学者就“阳光写作与人文教育”“青春文学与创意未来”等专题进行对话,不遗余力地推动深圳青春文学事业。由于杨宏海对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的推动作出的贡献,2005年,他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和《文艺报》颁发的“理论创新奖”,并入选《南方都市报》“影响2005年深圳的思想者”。

长期以来,深圳都被人们看作是没有文化积淀的“文化沙漠”,但是杨宏海来深圳之初,就提出了挖掘深圳人文历史资源的重要意义。他以“搜集文献、叙述风土”为己任,发起创办了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率先带领团队挖掘本土民间文艺资料,首次主编出版了《深圳民间歌谣》。他还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呼吁要重视保护深圳文化遗产,其关于保护“大鹏所城”的提案,荣获市政协优秀提案一等奖。同时,杨宏海以敏锐的目光,从深圳虔贞女校的文化遗存及史料中,发现并挖掘出客家人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的宝贵历史,梳理出深圳客家人三百多年的“六大历史贡献”,为新时代“客家学”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引起海内外客家研究界瞩目。

2006年,杨宏海受深圳市对台办委托,代表深圳市民间文艺界组织策划了“两岸一家亲、共叙客家情”的大型深台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此为契机,杨宏海建议创办“深圳客家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并传承客家文化,他提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口号,致力传承与创新的艺术实践,得到社会普遍认同。2009年,经深圳市委宣传部批准,“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作为深圳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之一挂牌成立,工作室先后推出歌舞剧《月照围楼》《岭南三韵》和《客家金曲》等文艺精品,并举行“羊台山全国山歌邀请赛”,引来“刘三姐”黄婉秋等大批优秀山歌艺术家,使深圳的客家文化不断扩大影响而备受关注。

杨宏海一直致力于山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图为2007年他在深圳大学主持学术讲座。

杨宏海发起创办“深圳客家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图为2010年他在节庆期间接受媒体专访。

2014年,杨宏海以《客家人》杂志发起“振兴梅州足球”专题调研,带领团队深入五华元坑等地调研,图为杨宏海专访“超级足球迷”曾宪梓。(赖俊权摄)

情系《客家人》,反哺桑梓“一路新栽十里梅”

身为梅州人,杨宏海始终不忘家乡对自己的哺育,热心为桑梓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1998年,他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文化深圳》600本带回家乡,至今已先后多次返乡赠书共计8000余册;1999年他参与发起在嘉应学院举办“客籍作家作品学术研讨会”;2000年参与发起与市政协共同主办的“林风眠李金发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交流活动;2004年,他受聘为梅州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顾问,并与同为顾问的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发起编纂广东省首部客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客都与梅州》。2012年退休后,他应聘梅州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总策划,与文艺界同行成功举办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大型客家晚会。退休后的杨宏海先生,归读梅江、情系桑梓,“愿得晚晴红照水,一路新栽十里梅”。

为了增强客家文化的辐射力,2013年,杨宏海受邀担任知名侨刊《客家人》杂志总编辑,上任伊始,他便提出要在总结和继承创刊以来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版,朝着“让客家人自豪,让非客家人感动,让杂志恒久流传”的目标,努力为文化梅州增光添彩。

因缘际会,笔者有幸加盟《客家人》杂志,成为杂志编辑部主任,在宏海先生的言传身教中工作。在笔者的印象中,宏海先生立意高远,注重内涵,他对文稿选编极为严格,力求每期都有“闪光点”。他特别善于聚焦客家历史上被遮蔽的重要人物与事件,比如深入发掘出民国时期梅州“七星灯”文学社的往事,揭秘现代象征派鼻祖李金发的乡土情怀,彰显著名改革家袁庚的客家渊源及业绩等等。

对于《客家人》的重要选题,杨宏海都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心血。例如,为推出“振兴梅州足球”专题,他带领采编团队深入五华县元坑村,翻山越岭不辞辛苦,追寻当年来华传教士把现代足球带入梅州的足迹,最终形成了一期史料翔实、图文并茂的足球文化专刊,被指定为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宣传刊物,受到梅州市领导与足球界人士的高度赞扬,也为其后他与温威光合著《梅州:球乡筑梦》打下基础。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移民纪念项目”授予梅州松口后不久,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杨宏海不失时机地发起“梅州客侨文化学术研讨会”,为此后“一带一路”背景下客侨文化理论研讨做了铺垫。此外,杨宏海还应梅州市之邀,牵头开展新编《客家家训》的征集和编撰,通过《客家人》杂志及其微博平台,面向全球征集客家家训。杨宏海担任此课题的专家组组长与执笔人,其新编《客家家训》集古今之长,问世后广受欢迎,微信平台阅读量达十余万,相关内容也分别被文创企业开发暨一些学校和村镇作为课外读物或文化墙铭文使用。

悠悠梅江水,蜿蜒向东流。又是人间四月天,笔者与应邀参加完梅州“'世界读书日’对话青年访谈直播活动”的杨宏海先生漫步在梅江河畔的归读公园,回想在2018年,宏海先生被推荐参加深圳书城“乐读大使”评选,在40多名候选人中,他以最高票数当选第一名,为梅州人争得了荣誉。此次回乡推广阅读文化,与年轻人交流读书体会,自然感慨良多,并与笔者分享了他的感受。他希望家乡有更多年轻人振兴“崇文重教”的传统,让梅州成为“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如今,退休后的杨宏海先生仍然保持一颗激情澎湃的“文青”之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奔走在“新客家”城市深圳与“世界客都”梅州之间,辛勤耕耘,老当益壮。衷心祝愿他“艺术之树春常在,一片文心向阳开”!

原文来自:2020年7月12日,梅州日报,作者:赖俊权

(0)

相关推荐

  • 梁德新‖写作漫谈

    写作漫谈 文/梁德新 目前在学术研讨会上写论文的人大部分是专家.教授或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我参加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时,对我的论文的称谓是:中学历史教师.杂志社编辑.作家.因为我所撑握的客家民俗知识是 ...

  • 杨宏海作品选‖我与《百花洲》 【客都推介】

    我与<百花洲> 文/杨宏海 1978年,新创办的嘉应师专(今嘉应学院)迎来了第一届中文系学生.这批粉碎"四人帮"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思想却非常活跃.在专业学 ...

  • 佳丽齐聚旗袍盛事,梅州第二届“国粹天香”旗袍形象大使报名了

    NO.1 大赛介绍 本次大赛由梅州市国粹天香旗袍文化中心策划推出,是一场把雅俗共赏的百姓追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大赛,围绕着把旗袍做成女人必穿的风景时代,将旗袍群体文艺范儿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开拓传统文化 ...

  • 杨宏海‖​文化深圳的“黄埔军校”

    文化深圳的"黄埔军校" 文/杨宏海 改革开放40年,深圳己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四十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这座沐浴着改革开 ...

  • 琴江梅子II梅州我的家乡,真好听

    琴江梅子 哪里有客家人哪里就有客家山歌,一曲曲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犹如一坛坛陈香四溢的美酒,让人沉迷.让人陶醉!"琴江梅子"巫妃梅,从神圣的讲台走来,进入多彩的舞台,用自己的歌声,传 ...

  • 客家地区在哪

    客家地区(Hakka area),是梅州.惠州.河源.韶关.深圳 .龙岩.三明. 赣州 .贺州.桃园.苗栗. 新竹所辖区域的统称,客家十二市在文化.民俗.语言上相近相亲,属中国客家文化区, 是客家文化 ...

  • 歌声嘹亮,首届原创音乐发布会在梅举行【热点】

    感受音乐魅力,聆听原创声音,2018年7月7日晚,首届原创音乐发布会在梅州万达广场举行.音乐指导老师张伟东.黎军,原创音乐发布会总策划视觉传媒负责人等领导嘉宾及梅城音乐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原 ...

  • 端雅妍美,笔尖上的艺术——记梅州市女书法家协会会长李海舒【推荐】

    近日,梅州市女书法家协会换届选举大会在梅城举行,李海舒全票当选连任会长.提起海舒会长,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她为人坦诚率真.举止优雅.德艺双馨.所谓字如其人,她的书法艺术与她的品质浑然天成,笔墨精妙,楷书 ...

  • 【赣雩文艺】作者:杨宏海《十三行汉诗•客家魂》总第754期①2020年第324期①

    让阅读得到升华! 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十三行汉诗·客家魂 作者:杨宏海 东山月 梅江清 佛塔聳立 围楼照影 山歌随风起 唱于故园 ...

  • 一份客家文化旅行指南,出发前请带上它

    西 塘 梅 州 钟小丰 摄 梅州崇文重教,历史悠久,人文名胜众多,被誉为文化之乡,是广东省著名的人文秀区,千年客家历史,孕育了丰富厚重.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几千年的建城史,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有那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