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诊治痒证经验

风痒证

痒的部位通常发生在头面耳鼻等处,甚至遍布全身。痒感很重,以致难以忍受。

偏于热者,痒感常是突然发生,并常能见到形如针帽大至粟米大的红色丘疹,搔破则有少许鲜血渗出,随破随收,结有血痂,很少有化腐现象,遇热燥痒更甚。若被凉风吹拂,痒感则又稍有缓解。

偏于寒者,则痒感主要在头面、耳郭和手足等暴露部位,其痒感发生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性。一年之中,冬重夏轻;一天之内,早晚气温偏低时,较之中午气温偏高时要重得多。在皮肤上还能见到错综交织的如网的白色抓痕,淡红色丘疹、风团等。

治宜祛风止痒。药用杭菊花、防风、羌活、苍耳子。偏寒加麻黄、桂枝、独活、白芷、细辛、辛夷、威灵仙等;偏于热加丹皮、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绿豆衣、蚕砂。

虫痒证

痒通常发生在指(吐)缝、肛门、前阴和少腹以及乳房皱褶处,个别严重时痒感也可传遍全身。

白日虫隐肤内不动,夜间则辗转爬行,故痒多发生在夜间。此时之痒如针刺难忍,搔破有淡黄色滋水流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治宜杀虫止痒。此法分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常用药如使君子、槟榔、雷丸、南瓜子。外用杀虫药物,如蛇床子、雄黄、川槿皮、蒙芦、轻粉、枯矾、硫黄、大枫子、芦荟、蜈蚣等。

湿痒证

瘙痒主要在下肢、阴毫、女阴和趾缝处。皮疹以丘疱疹、水疱、黄痂糜烂为主。自觉浸淫作痒,搔破则有较多的滋水流出,滋水靡烂,浸淫四窜,并有越腐越痒,越痒越腐,常缠绵难愈。

兼有热邪则皮肤红,略有肿胀,腐痒并重;兼有寒邪则皮肤肥厚,状如牛领之皮,肤色黯红或紫红,痒重于腐。

治宜理湿止痒,不外乎芳香化湿、辛温化湿和淡渗利湿三类。药用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地肤子。兼有热者选用菌陈、滑石、白鲜皮、萹蓄、金钱草、汉防己、土茯苓;兼有寒者选用槟榔、路路通、海桐皮、萆薢。燥湿止痒的外用药有炉甘石、孩儿茶、白螺壳、枯矾、煅石膏、花蕊石等。

热痒证

痒无定处,时而在头面,时而在肢体。其皮疹以红色丘疹、红斑为主,多呈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片。自觉灼热刺痒,状如芒刺针扎,搔破皮边鲜血渗出,结有血痂,偶尔也可化腐生脓,酿成疖肿。

治宜清热止痒。主要指邪在气营之间,外透,邪易走表,痒感更重;内凉,引邪入里,或流滞不去,痒亦难除,唯用清热法较为合适。

药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黄连、水牛角、龙胆草、连翘。热重化毒则加山栀子、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地丁;热而夹风则加青蒿、蝉衣、木贼草、青箱子、桑叶等。

在具体的应用中,要注意各自的大同小异。大凡偏清心热用水牛角、黄连、连翘;偏清肝热用龙胆草;偏清肺热用黄芩;偏清胃热用石膏、寒水石;偏清肾热用知母、玄参。对于性味苦寒较重的黄连、龙胆草、山栀子之类,一要用量轻,二要炒用,以减轻苦寒之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