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药企Q1强势反弹,可我却忧心第五批集采

每年的3-4月,是医药上市公司Q1季报的密集披露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底,医药板块公司整体收入同期可比增速为33.83%,归母净利润增速为89.04%,扣非净利润增速为97.23%
考虑到去年受到疫情较大影响,将2021年Q1与2019年Q1比较,医药板块公司整体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可比增速分别为13.12%、31.22%、34.63%,增速喜人。
下表截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在2021年Q1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表1 代表性制药工业企业2021年Q1业绩

这些数据看上去光鲜亮丽,似乎中国制药工业板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对政策主导层面,这都喜闻乐见。
一致性评价、集采带来的行业变革和洗牌好像并不如传闻中那么猛烈。
但仔细琢磨这些上市公司,是否可以代表中国制药工业板块的平均水平?
我们先不提是不是都能达到上市公司33.83%的平均增速水平。
先做一个简单粗暴的假设计算:在第四批集采中,最小制剂单位的最低价是恒瑞的加巴喷丁胶囊100mg,中标价0.138元/片,如果该品种要为恒瑞贡献1%的营业收入,需要卖5.02亿片。
如果从净利润贡献角度计算,就更加可怕。假设如此低价的单片净利润还有5%,贡献恒瑞1%的净利润则需要卖出21.59亿片。
当然,大家可能会说,恒瑞是创新型企业,主要业绩是靠创新药,这没错。
但是,我国是仿制药大国,长期以来制药工业均是“以仿为主”,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制药企业7500多家,99%是仿制药企业,全国19万个药品批文中95%是仿制药。
这些制药公司基本靠仿制药为生。
第四批集采中中选价低于4毛钱的共22个。如果以4毛钱计算,要实现1000万营业收入,要卖2500万片。如果要实现1亿元营业收入,要卖2.5亿片。
制药行业一直以来号称“三高一长”,即“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
这不仅仅对创新药产品,对仿制药也适用。
一个仿制药品种做一致性评价(算上做BE,不考虑高端复杂品种极端情况),基本研发投入在1000-2000万左右,周期要3-5年;如果要做一个新的仿制药品种,投入还要适当上浮。取个均值,一个品种的研发投入要1500万。
如果按4毛钱/片算,就算生产不用成本,也要卖3750万片才能收回研发成本。
如果产品有10%的毛利,那么要卖3.75亿片才能收回研发成本。
研发时间平均算4年,要卖多少年才能卖出3.75亿片?
3年?5年?还是10年?
一个集合了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又无法速成的国家重点行业,赚钱仿佛成了天方夜谭。
现实是,很多制药企业的营业收入只是被平均分拉高了,到了具体某个细分领域、或是某个地区,简直低得让人头疼。
近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工作通知,5月10日第五轮国采正式报量。
试想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又有多少企业会使出浑身解数报出“灵魂低价”?
又有多少企业挖空心思想要拿到“入场券”?又有多少企业在4毛钱/片的产品中苦苦挣扎?
曾经网上有一个段子,卖药的要么去卖保健品了,要么去卖凉茶了。
是啊,卖凉茶,好歹还能卖出4块钱一罐,卖保健品,几十块钱一罐的“神药”比比皆是。
证件齐全的真药连卖出个凉茶价都未必敢,更别说保健品的暴利了。 
一味地压低药价,让不少企业承受了太多压力,传导下去的会是什么?降本增效嘛。
原料药、辅料包材,价格天天都在涨,能减的是什么?人工啊!
五一前发布的医药行业薪酬表,让多少人大喊“拖后腿”,最苦的还是一线的工人和研发人员。
一线制药人没有幸福感,如何能够创造出好产品?
三高一长,靠的是人。每一个划时代产品的出世,都凝聚了一群制药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如果人的积极性没了,难道真靠AI制药?
光吐槽是耍流氓。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措施呢?

第一,期待更合理药品价格管理细则的出台,促使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第二,宏观经济环境越是困难时,改善营商环境越重要,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视,在沟通协调、税收减免等方面多提供支持,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第三,在人才队伍上蓄底气,建立全链条的人才培育与鼓励机制,让更专业的人才有更高的积极性,也有更合理的行业回报。

随着一致性评价和集采所带来的行业巨变,未来企业的竞争力模式将变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产品差异化发展模式”和“低成本中标准化和差异化的仿制药发展模式”。
企业要在战略层面、研发层面、生产层面、营销层面,把研发、临床到上市销售要做好全生命周期的营销规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