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这间仅8平米的书房,堪称中国书法的最高殿堂!

“三希堂”的由来

“三希堂”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乾隆最钟爱的书房。

按其本意,“三希”有两种解释,一说其名取“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深层含义是告诫士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向圣贤的标准看齐。即使是已经达到了贤圣的高度,也还要继续进取。另一说,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

三希堂珍贵视频

“三希堂”布局

“三希堂”仅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弥补了空间的不足,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设摆乾隆御用文房用具。

乾隆御书“三希堂”

匾额

乾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1799年乾隆皇帝在睡梦中离开人世,享年八十九岁。

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笔纸)。

乾隆御书三希堂对联

镇堂之宝

乾隆是个大收藏家,“三希堂”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是堂内的镇堂之宝。虽然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但三件“镇堂之宝”的地位从未有过动摇。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三希堂

“三希堂”内部照片

乾隆皇帝胸怀古今、博览群书、勤政亲贤。他曾说:“吾今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爱贤,重德,顺法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从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精选名帖,聚集众工,将其模勒上石,镌刻成帖。因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称《三希堂法帖》,又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所谓“法帖”,即是把名家书法集而成册, 供他人效法之帖。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法帖》采用模勒上石的制碑法

书家的原墨迹也得以完整保留。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巨制。制作过程,非能工巧匠不可胜任。完成后,乾隆皇帝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可见对其爱怜之至。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其后,乾隆十七年,又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选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广为流传。目前,《三希堂法帖》原石共495方,均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阅古楼外景

《三希堂法帖》内容

法帖共分32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丛帖,集历代书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囊括了当时宫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迹珍宝。

明亡之后,许多宫室旧藏流于民间。清康熙后,多次下诏搜讨,乾隆时尤甚,致使历代名家墨宝多罗致于宫廷。故此,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家真迹都有集于此。

阅古楼内石刻

可以说研读完《三希堂法帖》,对于了解中国书法历史,就有了比较全面的基本认识。

中国书法的最高艺术殿堂:《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学士、书法家梁诗正编刻一部大型书法丛帖,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无古人,共收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

自魏晋至明末书法大家的名帖尽收其中。按年代顺序编次的一部书法通史。作为我国古代最高艺术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集中国传世法书之精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史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书友强烈推荐

《三希堂法帖》绸面精装珍藏版

原价:1580元/套

粉丝回馈价:198元/套

(点击下图小程选购)

交易担保                 拾画文化                                                           三希堂套书                                         小程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