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部电影,谈一谈风向
现在的形势,估计大家也是心里有数的。
别的不说,现在为什么已经传出了收紧银根的信号?其实还是疫情导致的生产萎缩和拜登印钱叠加引发的原材料暴涨和通胀,已经避无可避了。
不要用常理思考问题,不要觉得中国是孤立的。
五九年以后的历史,之所以是那么走的,那是因为苏联撤了,卢布没有了。
而后三十年的第一个十年以后为什么又是那么走的?原因也是一样的。
有些事看起来是内生的,但内生的根基是什么?是之前内部的建构依赖于之前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然后国际局势突然变了。
现在的国际局势是什么?就是疫情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以及这个大背景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
这不,第一波已经来了。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你才能看懂几件事。广州深圳为什么正在严查贷款?为什么放出了四个地区的某税试点新闻?
自己思考。
那么历史上,面对输入性的类似情况,我们是怎么做的呢?这里就举几个例子。
首先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相信读者已经很了解了。
另外就是树典型。不光有正面典型,还有负面典型。
如果你具备一点历史知识,知道五十年代生活美好的时候,我们的演员已经享有做整容手术的福利。再和苏联撤退之后的萧索比较一下,那么,你就不应该对当今娱乐领域的某些乱象表示义愤填膺。
该来的都会来。
那么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办?也不难,简单说几点。
首先是认真学习新时代以来对历史的表述。把握历史,才能把握未来。
比如说,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三十年,用统一的眼光看待两个三十年。
比如说,阅读最新一版的历史教科书和简明版党史,对比一下,看看哪些表述发生了变化。咱们可以更敏锐一些。
如果,你确实没条件或兴趣翻阅和对比,推荐大家看看《觉醒年代》,体会一下如今哪些事件和人物的,和你小时候时听到的形象,发生了更迭。
又比如,最近正好有一部电影准备上映了。主人公姓名也许大家感到陌生,可体制内负责笔杆的同学,该是对他如雷贯耳:
10月19日,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 他说:“'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到:“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职陕西长安县,后来辞去重要岗位,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而如今,这部电影终于是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