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速愈医案

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是什么意思呢?

民间把下肢水肿叫做“穿靴”,把头面部水肿称为“戴帽”。“男怕穿靴”指男人怕下肢出现水肿。因为男人以肾为本,肾主气化。肾阳旺盛,则气化有利,水湿可以顺利排出,不会出现水肿。若肾阳虚,气化功能下降,就会出现水湿留滞。下肢为身体的最下端,水湿流下,容易在下肢堆积,导致脚肿。所以,男怕穿靴是说男从最怕出现肾阳虚而水肿。

“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样的说法很形象。其涵义是:若男性水肿从下肢开始,女性水肿从头面开始,意味着凶兆,疾病将往坏的方向发展,较为危险。

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心脏病病人发生水肿最先出现在下肢,即从脚肿起。肾脏病患者的水肿多从头部的眼睑、颜面肿起。所以,男性怕心脏病,女性怕肾病。

其实,水肿与体内的渗透压有关,很多疾病都可能诱发水肿,如肾脏、肝脏、心脏出问题及营养不良等情况,而这些疾病相对都较重,都是很难根治的疾病,说其病势较凶险完全没错。

但从中医来分析,只要是水肿,都存在着阳虚气化不利的病机,与男女却是关系不大的。

如果出现下肢水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当然选择中医,因为中医有办法解除下肢水肿。

试举一例,一老年男性患者,双下肢小腿凹陷性水肿多年,兼时有咳嗽,伴少量黏稠的痰,伴有心慌、胸闷、乏力。皮肤时有瘙痒,口干。脉滑沉软,苔小黄,舌尖小红,舌下瘀。

我诊为肾阳虚,气化不利,兼有气虚,处方如下:

熟地40,山药20,山茱萸20,茯苓50,丹皮15,泽泻30,制附片20,肉桂10,白术15,猪苓10,滑石30,五付,久煎两小时,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炙甘草10,生姜三片,大枣30克(切开),生石膏30,麻黄10,白术30,粉防己30,生黄芪30,桂枝30,茯苓50,白茅根3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

嘱两方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药后再诊时,下肢水肿完全消失。病人很开心。

分析:

一则,此案一方我用的是桂附地黄丸合五苓散的加减方。重在补肾,加强气化以利水湿。二方用的是越婢加术汤合防己黄芪汤的加味方,重在解表补气,兼消水肿。

两方合用,兼顾了肾虚、气虚两个病机,标本兼治,故能收取卓效。

临床上我治疗一些老年人虚性水肿,常用芪米汤。《经方实验录》书中用生黄芪120克,糯米一酒钟,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治一人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初服即气喘稍平,移时小便大通,肿亦渐减。黄芪渐减至30克,随服随减,佐以除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

此等大病,用如此简单之方却能收取卓效,让我叹为观止。之后在临床上我常用芪米汤治疗下肢水肿,疗效甚是满意。

我的临床体会是,芪米汤擅长治疗气虚水肿。这种水肿的患者往往有黄芪体质。这种体质的提法源于我的老师黄煌教授,他认为黄芪体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面色不华,表现为: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其二,肌肉无力,表现为:肌肉松软,呈水肿貌,腹壁软弱无力。其三,易患病。表现为:平时畏风,易汗出,遇冷风易患病,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水肿,特别是足肿。其四,大便稀溏表现为: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其五,舌质淡胖,舌苔润。

若有黄芪体质,兼有水肿,即可应用芪米汤,往往效若桴鼓。

据有学者考证,芪米汤方出自《冷庐医话》。书中记载了清代名医许珊林的一则肿胀治验:

浙江海宁许珊林,精于医理。在平度州为官时,杜参谋的妻子在夏秋时节患了肿胀病,全身肿胀,气喘声嘶,二便不畅,病情很是危急。于是请求观察使许珊林调治。许观察令用生黄芪4两,糯米1酒盅,煎一大碗,然后用小汤匙慢慢服用。服至一盏许,气喘稍稍平复。然后将剩余的一口气吃完,不一会儿小便大通,尿壶倒了三次,肿胀眼见着消退,最后只剩脚面的一多半肿着。之后坚持服用此方,黄芪慢慢也由4两减至1两,一边服药,肿胀一边慢慢消退,再加以祛湿平胃之品佐治调理,两月身体基本复元,唯剩脚面还有拇指大一截没有消退。担心次年再次复发,劝其速归故里。果不其然,来年果然前证反复,家人延请绍城医士诊治。医生沉痛诋毁前方,认为没被治死已是万幸了,于是下除湿猛剂,没想到服完10余副,病者却骤然气绝。次日正要盖棺安葬,有人见死者两目微动,大呼众人齐来观看,死者眼睛又连动数次,随试着用芪米汤灌救,灌至满口不能咽下时,略待,但见逝者眼晴忽然一睁,药汤全部咽下,接着竟有气力说话了。之后又服黄芪数斤,脚面之肿全部消退而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