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同题 | 第225期同题:儿歌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浪漫
儿歌
内蒙古 塞外牧人
童谣万首民歌味;
子志千门国梦情。
古诗词
请输入
儿歌
文/一笑
儿歌趣且风,
表意句由衷。
讽喻褒扬实,
追源累史公。
儿歌
文/清风徐徐
又逢六一孩童乐,
清脆儿歌韵律新。
小兔乖乖随口唱,
重勾往事趣芳醇。
儿歌
文/婺城老樓
半醒半梦燕飛回,
竹马儿歌忽闻来。
清脆童声正耳听,
春风拂面上楼台。
儿歌
文/山野村夫
午后低云风息鼓,
婴声躁急哭寻娘。
轻哼私语如仙乐,
一曲童谣入梦乡。
儿歌里都是骗人的
文/诗丐
燕巢半破春绡掩,
堂下背篓尘末消。
不见门前鹅七八,
梦中摇到外婆桥。
七绝 咏儿歌
湖南 嘟嘟颜
欢歌六一儿时乐,
再听已然曲外人。
老虎童谣犹洗脑,
尾巴耳朵缺而嗔。
儿歌
文/甦
分明节奏韵悠扬,
宛若黄鹂啭水乡。
快乐启蒙童稚起,
向阳花卉早芬芳。
儿歌(新韵)
文/江北人
杨花弄水似浮萍,
椽笔填词几率真。
且向画眉赊靓嗓,
儿歌一曲赠苏君。
儿歌
文/永不言弃
儿歌节奏悦心弦,
幽默诙谐口耳传。
最是孩童启蒙路,
感知模仿性情迁。
儿歌
文/大园里之子
一声啼哭降人间,
弄得娘亲不得闲。
吵闹天真空肚腹,
唯知奶水是香甜。
摇篮曲里世间游,
双眼灵光万物收。
善恶稀奇填白纸,
天生人性画春秋。
虫儿蝴蝶戏天牛,
赶鸭鸡鹅日日悠。
言语纯真玩在乐,
不争功利自无愁。
儿歌
文/花开那年
天真烂漫骑朱马,
听着童谣入梦乡。
娇娇萌萌妈妈抱,
嗲嗲憨憨外婆忙。
游娱学习寓于乐,
笑语欢声喜气洋。
动画勤工外泥塑,
彩虹桥上觅真章。
儿歌
文/水白
手帕一张四角方,
小丫遮面扮新娘。
青黄竹凳当花轿,
粿粒石头作喜糖。
祖母敲锣孙仔唱,
阿公打鼓大囡帮。
农家院里多欢笑,
棚下荫凉瓜果香。
儿歌
文/水无痕
童谣一曲动星光,
语善言柔意自芳。
夏夜采莲移月影,
冬宵唱雪带梅香。
长亭古道萋萋草,
小燕花衣颉颉颃。
细数歌声谁最美,
心中永远是亲娘。
现代诗
请输入
儿歌
文/李敬华(美意延年)
还记得你
举着长长的放羊鞭
空中的白云
被你一朵朵地缠绕
还记得你
童稚而响亮的歌声
河里的小鱼儿
都为你快乐地舞蹈
青青的柳林里
虫儿学唱你的歌谣
白白胖胖的蘑菇
头顶着带音符的小帽
小羊咩咩唱着
只有你
才能听懂它们的歌儿
然后一起
踩着春风嬉戏奔跑
天空是那样湛蓝
世界都没有任何烦恼
那时候
为什么不做一把大锁
锁住美好
让童年和儿歌不轻易
————溜掉
随笔
儿歌
文/英子
可能是胎教,也可能是大人育儿用了方法,现在的小孩子都特聪明。
侄子,两岁的小宝贝,能够记得听过的每一首儿歌,只要前奏响起,马上就能说出歌曲的名字,准确率百分之百,没一个错误的,实在叹服这些可爱的小孩子。
宝宝每次来我店里,进门先叫姑婆,然后就是要听小苹果,小苹果是来姑婆这里必听歌曲,然后就是宝宝巴士,神情认真而投入,是用心的倾听,然后准确无误地说出每一首儿歌的名字。
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平头,穿干净的棉布衬衣,妥帖而整洁。
车里放的音乐是儿歌,那清脆的童音似叶底莺啭,又似山间流淌的溪水,清澈无尘。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听儿歌的人是少之又少,是稀有而珍贵的。
那是不被世事打扰的淡然,游离于俗世以外,犹如盛开的白莲,安静美好。
儿歌
文/吉祥花
由县作协创办的《泥河湾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新增设了【小作家】栏目,刊登了小学生们的优秀作文。我为当今小学生的开阔视野和浪漫情怀及丰富的想象力叹为观止。他们整体跨越式的进步,来源于社会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与知识传播途径的广泛增多。这些都为小学生吸收丰富知识创造了条件,而新时代知识的多元化拓宽了他们的思维领域。很羡慕他们生在一个好时代!
六一儿童节将要到了,我不禁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些片段。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生存是第一大问题,国人在温饱的浴火中竭尽全力挣扎。我生长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是文盲,父亲只读初小,虽识得一些字,但他为了解决一家人的衣食,已拼尽自己的全部,没有精力辅导我学习,更没有余钱为我买课外读物。我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他们最朴素的言传身教。
“别跟孩们乱跑”“记得回家吃饭”这是小时候我接受母亲最多的言语教育。她只要我平平安安,身体健康。而父亲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时时刻刻似在告诉我,像他一样做一个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那时父母整天劳作,身陷疲累困乏的囹圄,灵魂被饥荒禁锢,别说从他们身上寻求闲情雅致情怀,甚至连一首儿歌也没有听他们唱过。
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倒是学过几首乡土儿歌。记得有一个游戏:几个小伙伴分成两队,手拉手站成面对面两排,且搁着几十米的距离,每次一方邀请对方一人猛力冲跑手拉手之处,拉着的手松开为获胜,可领一人到自己队中,拉着的手没有松开为失败,便留在对方的队中。游戏开始前双方交替互喊:机机灵,跑马城,马城队,要谁来,要某某。还有一个游戏,也是几个小伙伴手牵手,是把其中一个围在中间转圈,口里不停唱着:刮大风,下大雨,里边住个白毛女。这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的儿歌了吧,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却也氤氲至今。还有编花篮、拉大锯等儿歌,算来总共也就这么五、六首,就是我童年儿歌的全部,还唱不完整。现在想来童年生活着实单调,但那时却也玩得疯,常常忘了回家,忘了吃饭,忘了母亲的嘱咐,因之时常受母亲的责骂。而待下一次玩起来,我还是会忘。唉,童年的小宇宙太小了,小的竟然放不下母亲的一点儿嘱咐。
也曾传唱过一首欢快文雅的儿歌——《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是记忆中最完整的一首儿歌。那时我只觉得它不同于小伙伴们平时传唱的儿歌,但我又说不清不同之处。如果谁会唱,就会觉得很了不起,有着鹤立鸡群的别样。于是我们都背地偷偷地争学唱起来,谁会哼一两句,便兴奋的不得了,仿佛自己一下子也了不起了。
现在回忆,正是这首儿歌让我萌生了幽雅的情怀。我喜欢如涓涓流水的欢快,如碧草青青的醉意,如花香鸟语的明媚,在当时学习气氛不浓厚的乡村中,它的最大魅力是让我对课本没有产生厌烦之感。至今,我仍喜欢沉浸在这种水长山阔的美好意境中。有人说,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在人生中的某一个不经意间获得的,是有道理的。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生活逐渐远离了儿歌,不管民间乡土的还是书本诗意的,通通不唱了,它们被少年的烦恼挤跑了。生活里多了作业,多了臭美,多了小秘密,我不再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小女孩,不用母亲喊回家吃饭了。
初潮来时,肚子疼痛,躺在炕上泪眼婆娑。母亲坐在我身边,一边用手轻轻地揉我小肚子,一边破天荒地唱起了儿歌:肚肚行行,屙一半升,尿一半升,剩下一半升给二板养精神(二板是我的乳名)。我惊奇地听着母亲第一次唱起儿歌,幸福的暖流传遍全身。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享受着母亲极致的宠爱,瞬间感觉肚子真的不疼了,在母亲的轻轻哼唱中,我睡着了。这是我有了少年烦恼后最幸福的一次,因为我不仅听到母亲第一次唱起儿歌,也看到了母亲脸上初泛起全家人饱腹的幸福。以后每当我肚子疼时便会唱起这首儿歌,肚子就不再疼痛难忍。我知道,一定是母亲无私的爱分担了我的疼痛。
前年,有一次母亲也肚子疼,我学着她当年的样子坐在她的跟前为她揉肚子。一边揉一边轻轻地唱着:肚肚行行,屙一半升,尿一半升,剩下一半升给母亲养精神。那一刻,我看到母亲的眼里泛着晶莹的光。她一言不语,微闭双眼,似睡非睡。我也不打扰,她的神态像是回到了从前。我想她小时候肚子疼时,姥姥也一定为她一边揉肚子,一边唱着这首古老的乡土儿歌。
我的童年自然没有现在的孩子有着无穷的儿歌陪伴,但就是那么几首,甚至一首,给了我不尽的力量。我没有现在孩子广泛的、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没有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只有着一种纯朴的思想:一生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而这些皆来自父母亲最朴素的言传身教。
儿歌
文/马林良
我不知道别人记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唱的儿歌,唱儿歌时候的样子,是谁教给自己儿歌的,我只知道我不记得。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教过我唱儿歌我忘了,还是根本无人教我唱过儿歌。
“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那是我印象当中第一次听见的儿歌。
夏天天热,老天爷变脸比翻书还快,一片云彩一片雨,“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全是扯淡。头顶上一片黑云,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我家邻居的几个小姐妹一边跑一边唱着,我听了两遍记住了,带着我的妹妹们跟着一起喊,大人在屋里喊着进屋,衣服淋湿了感冒……还喊不应。我不知道儿歌里说的啥意思,我就知道我没长大就是理,理直气壮地唱,放肆地笑。
屋子里是大人的呼喝声,屋子外面是风声雨声孩子们戏水唱儿歌的欢笑声。
我姑娘小的时候,逢着下雨的时候我教给她:“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女儿就说自己头不大,愁。
我说咱头不大咱也不愁,咱在屋里待着,雨多大都不怕。外面是风声雨声,屋里是女儿躺在我的臂弯里呵呵笑着进入梦乡,嘴角微微翘起,梦里无雨也无风。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我听见这几句儿歌时是有一年的端午节。我的姥姥抱着我小姨的儿子唱的。那一年我的姥姥正好是古稀之年,小姨的儿子百天,姥姥的眼里都是宠溺,拉着最小的外孙的手伸缩间一句一句说唱着,小弟弟穿着黄马褂,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全家人也满脸笑意看着这一老一小。阳光调皮地从小弟弟的身上跳到姥姥的身上,倏忽间满头青丝变成雪,看着姥姥脸上的皱纹,微微弯曲的背,我悄悄走出屋。再回头,却看不见姥姥,只能听见小弟弟清脆的笑声。
姥姥七十八岁的时候,我抱着百天的女儿回家,姥姥抱起重孙女,又唱起了“扯大锯拉大锯,老家门口唱大戏……”依然是一脸宠溺,阳光依然调皮,依然是一头青丝疏忽间变成一捧雪,可是,祖孙两代人的笑依然。
之后的几年间,我的几个妹妹出嫁,生儿育女后的端午节后家里总能听见姥姥唱的儿歌,以至于多少年我都觉得这是一首属于端午节的儿歌。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咕嘎咕嘎,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别考个鸭蛋抱回家”女儿小时候我教她儿歌时第一首就是《数鸭子》,教儿歌时眼前没有鸭子,只能自己动手画,不伦不类的,后来去书店看见撕不破的硬卡片买回来给女儿认小鸭子时,女儿一直嘀咕:这鸭子怎么和妈妈画得不太一样。爱人听了笑个不停。女儿问我们到哪里去看看真鸭子,我领着她回乡下姥姥家,东家西家找,没有一家人养鸭子。
我无奈了:小的时候,我的生活中有鸭子的身影,却没人教我《数鸭子》的儿歌;女儿小时候,我教会了她《数鸭子》的儿歌,可是我的生活中却没有了鸭子的踪影……
唱这首儿歌时我刚教女儿查1-100的数字,恰巧这首歌当中就涉及到查数的问题,结果女儿发现了这个数字不连贯,我一方面欣喜女儿能够发现问题,一方面又担心影响她的计数,暗自后悔没有选择好儿歌给孩子学习……
几十年过去了,我觉得儿歌的数量少,现在,每每在电视上和生活中看见那些稚嫩的面孔唱着一些成人歌曲,看着她们成熟的台风,我怎么觉得少的不只是儿歌呢?
儿歌
文/蜗牛
爸爸妈妈都爱唱歌,所以,我是在歌声陪伴中长大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唱歌。
生产队的时候,爸爸从小队会计做到大队现金保管员,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我小时候很少听到爸爸唱歌。倒是妈妈,由于体质弱,不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每天躺够了,就起来做做家务。
那时候,妈妈总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唱歌。不少歌曲我也跟着学会了。比如《二郎山》、《花儿与少年》、《四季歌》、《卖报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等。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儿歌,什么是成人歌曲,只要自己觉得好听,就跟着妈妈听会了。
上小学以后,大喇叭里播放了一首特别欢快又有趣的歌曲《劳动最光荣》,我听了两遍就学会了。成为少先队员之后,我学会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真正有意识地接触儿歌,是在儿子出生以后。也许是遗传,儿子对音乐特别感兴趣。他才一两岁的时候,只要电视上播放唐山台《幽默乐园》栏目,主题曲旋律一响起,无论他当时在摆弄什么玩具,都会停下来,专注地盯着电视屏幕,并跟着音乐节奏晃动两只小手。
儿子四岁时,家里买了VCD,同时买了不少儿歌光盘和动画片光盘。儿子很快学会了自己播放光盘。
我上班,儿子上学前班。放学后跟他爷爷一起看动画片。我下班,一边做饭一边听儿子播放的儿歌。虽然是无意之间,却也学会了不少儿歌。比如《小老鼠上灯台》、《蓝皮鼠与大脸猫》、《两只老虎》、《小毛驴》等等,同时知道了《卖报歌》、《劳动最光荣》是儿歌,并且了解到《劳动最光荣》是动画片《小猫钓鱼》主题曲。
双休日跟儿子一起看动画片,学会了《葫芦娃》和《海尔兄弟》等等动画片中的主题曲。
学唱儿歌,让自己感觉回到了童年,心情非常愉悦。
儿子学歌也很快,且会灵活运用。
记得他五岁那年,母亲节到了,也不知道是他自己知道的还是听老师说的,我下班刚进家门,儿子就祝我母亲节快乐,然后对我唱《我的好妈妈》,把我高兴得呦,都找不出词儿来形容了。
前几天,我看文字版《鲁豫有约》时,丈夫手机里传出两句童声唱的歌曲“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我觉得很好听,就问丈夫是什么歌名,他说他也不知道,那是抖音上面的背景音乐。
我放下书,拿起手机一查,是儿歌《捉泥鳅》的前两句。儿童节就要到了,我正打算学一首儿歌应应景呢。于是,在全民k歌下载了卓依婷唱的《捉泥鳅》,学了两个晚上,终于唱得有模有样了,于是录制下来,一看系统给的评价,有sss呢,真开心!
以后,我有时间了就会多多学唱儿歌,永远保持一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