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祭奠周新城老师

求学之路系列之四

考研路上的贵人

——忆周新城老师

李庆曾

刚看到了一则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周新城教授去世的消息。这让我回忆起了当年我报考周新城老师的研究生时的一段经历。

我认识周新城老师大约是在1980年前后。那时,我在北京经济学院政治经济系读三年级。周新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

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正要起步,非常需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经验。那时研究苏联东欧经济问题的学者在我国经济改革初期十分活跃,引人注目。

而周新城老师正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我在读本科时,选修的外语是俄语,所以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动向比较关注。那时,我经常能在刊物上看到他介绍苏联、东欧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经验及教训方面的文章。

我是在一次会议上认识的周老师。会后,就跟周老师建立起了联系。我会时不时地到人民大学去找周老师,或者到他家,或者在他办公室,向他请教有关苏联、东欧改革方面的问题。

周新城老师简历:

1934年12月28日出生,江苏省武进县人。

1955年—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读本科、研究生。

1962年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在经济系、苏联东欧研究所任教师。

1979年聘为讲师,1983年聘为副教授,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聘为教授。

1986年5月—1990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1990年5月—2000年10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任院长(副校级),兼任苏联东欧研究所所长。

2000年10月后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0年10月20日,逝世于北京。

周老师学识渊博,说起专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滔滔不绝,口才极佳。而且他为人热情、平易近人、亲切随和,从不摆老师的架子。周老师的学识及其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新城老师。图片源自网络

1981年我本科学习临近结束,计划继续深造。于是就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周新城老师的研究生。

记得当年考研要考三门课程。政治和外语是公共课,由全国统一试题、统一考试,而专业课则是由各招生单位自己出题考试。

清华大学1981级硕士研究生经济学专业试卷。图片源自网络

两门公共课和一门专业课的成绩尽管不对考生公开,但总体感觉是,我的各科成绩都应当不错。

考试后,我找到周新城老师,向他打听录取情况。周老师告诉我,一共有5人报考他的研究生。本校的应届毕业生有三人,校外包括我在内共有两人。但他只有一个研究生的名额。周老师说,我在这5名考生中的成绩排名第二。还说,他正在向学校争取再增加一、二个名额。让我再等等他的消息。

几天后,周老师告诉我,他向学校提交的增加研究生名额的申请没有被批准。这样,我就失去了到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读研的可能性。

在我失望之余,周老师又向我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他说,社科院农经所也有一位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早年是苏联的留学生,名叫刘文璞。他说,刘老师今年也在招硕士研究生,但报考的人都没有达到录取的标准。周老师说,如果我愿意,他可以为我推荐去社科院农经所读刘文璞的研究生。

周老师在得到了我肯定的答复后,立即提笔给刘文璞老师写了一封推荐信。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去社科院农经所那天,我除了拿着周新城老师的推荐信外,还带去了两篇我在大学小报上发表的、有关介绍苏联东欧经济改革的文章。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篇的题目是《苏、匈经济改革两种模式的简单比较》。

当时的农经所在月坛北小街甲2号办公。我先找到办公室打听刘老师在哪里。办公室值班人员告诉我,当天并不是农经所的坐班日,所以刘老师没有来上班,但他的家就在办公楼内。说你可以到他家去找他。

我按照办公室人员告诉我的方位,在楼道的拐角处找到了刘老师的家。

我敲门后,开门的就是刘老师本人。我看到那是一间不到10平米的房子,屋里铺了一张超大的床,这样所余的空间就很小了。除了刘老师外,我还看到了屋内的刘老师的爱人和两、三个不大的孩子。那间屋子看来是一间储藏室,好像没有窗户。这就是一位在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我国一手培养起来的、专家学者在1980年代初的居住条件。他们那一代人对社会的贡献,确实可以形容为: 吃的是草,但挤出的是奶。

刘文璞老师简介:

1934年生于北京大兴县。

1955-1960年赴原苏联学习。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转入农业经济研究所(后改为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至今。

1978年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3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7年起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2-1992年担任副所长。

1992-1998年任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村社研究会理事、中国乡镇促进会副会长、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系主任等职。

图片源自网络

当时,我和刘老师在楼道里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刘老师看了周老师的推荐信,尤其是看了我从校报上剪下来的、我发表的那两篇文章后,显得非常高兴。对我说,你把这些材料留下,我们需要把你的考生档案从人民大学调过来,然后在下周三的所办公会上研究一下再做决定。

后面的事情好像进行得异常顺利。不久,我就接到了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的正式通知。于是,我成为1981级全国首届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员。

之前招收的研究生只称为研究生,毕业后授予研究生学历;而从1981级开始(入学时间为1982年初),所招收的研究生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正是由于周新城老师的帮助,使我有幸在1982年成为总计为25,900人在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的一员。

图片源自网络

周新城老师是我考研之路上所遇到的贵人。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以及毕业后留在社科院农经所工作后,我仍旧和周老师保持着联系,直到我1989年移居国外,从而开启了另一阶段人生的旅程。

2020-11-03

作者简介

李庆曾,一个有故事的人: 内蒙兵团大头兵、大学扩招幸运兵、改革大潮排头兵、自主创业志愿兵、教书育人义务兵、纪实创作不老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