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墓碑字谁题

水    翁

位于殷都古朝歌南三十五华里之遥的牧野大道东侧,有一处约4.4万平方米的大墓地。这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殿字轩昂,蔚为壮观。这就是全国著名的殷末帝辛王朝大丞相、纣王叔父比干的墓地

据《卫辉志》载:“其墓为周武王所封;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亲诣比干墓,祭祀比干,并因墓建庙。”当地民谚:“比干墓,景致多,没心菜,空心柏,比干墓碑孔子刻”。的确,比干墓前有一个修建得十分雅致的碑亭,亭中用青砖镶嵌了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碑石上镌有“殷比干莫”四个直径约50公分的大字。相传,这碑上的四个大字系孔老夫子所书

那是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多岁时,带领一帮徒弟到匡城蒲乡(今河南长垣一带)经过牧野时,所乘车子的轴子突然断了,他只好下了车,问弟子们:“这是什么地方?有个弟子答道:“这是比干墓旁边。”孔子非常惊讶,认为自己一定和比干有缘分,不然,车轴子怎么偏在这个地方坏了呢!这时,就很严肃地对弟子们说:“比干是仁人志士,我们快去他的墓上拜祭!”拜祭完毕,他看到墓堆旁有剩余的砌墓石块,就选了一块比较方整的,略一擦磨,命子贡取过佩剑,噌噌噌只几下,就在青石块上刻下“殷比干莫”四个险劲的大字。然后将石块立于墓前,就是现在比干墓前的石碑。(按理,中国石碑的兴起,大约始于秦。而春秋时的石碑是什么样,还有待考证) 大约又过了一千多年,明朝有位不学无术且又自高自大好为人师的巡抚,路过比干墓旁,看到“殷比干莫”的碑文时,哈哈大笑,问身边的伺从:“这是谁写的呀?”伺从答:“听说是春秋时的孔老夫子写的。”这位巡抚笑着说:“孔子呀孔子,亏你还是个圣人哩!把墓字竟然写成了莫字!真真岂有此理!”说着,拔出腰间的佩剑将莫字下边又加刻了一个“土”字,上马而去。

说也奇怪,没多久,天空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一个大炸雷“咔喳”一声将那位巡抚大人加在孔子所书的莫字下边那个“土”字给轰掉了。至今。这块墓碑左下方那个莫字的下半部还残留着当年被雷击时所创下的痕迹。

传说归传说。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端详“殷比干莫”这四个字时,我们就会发现,从字的形状和年代上考证,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春秋时的孔子所书。孔子时代,社会流行的书写文字属篆籀体。据史载,孔子确曾为人题写过墓碑。有一年,孔子在陈地漫游,因受到越王勾践的邀请,来到延凌,当听说文种大夫被杀,愤而为吴季子题写了墓碑曰:“乌乎有吴君子”六个篆体大字。至唐,有人在孔子书后加了用方篆体刊刻的“延陵之墓”四字,被后人辨出,讥笑非孔子所书,实为蛇足。

现在,比干墓前石碑上所刊的“殷比干莫”四字,字体明显有八分书体特征点划间苍拙古朴秀雅,舒畅流丽,棱角分明,且富含浓郁的隶味。具有典型的方笔结构。却没有半点孔子时代所流行的篆书形状。因此.这四个字应该属于北魏时魏孝文帝修葺比干墓时命书家所书无疑。所以,祝嘉在其《书学史》上也说:“比干墓前有'殷比干莫’四字,世以为孔子书,字以分书无疑,亦难置信。

中国书法石刻,以北朝为多。而且书体也比较全。特别是真书,已经发展到相当完美的程度,所以,康有为评价那时的书法说:“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妍态。祝嘉在其《书学史》中也说:“南朝禁碑,丰碑罕觏。缣素流传,简牍为多;北朝喜佛,悬崖绝壁,造象刻石,千载如新。故南朝之书,多藉帖以传;北朝之书,则托石而寿。”然而,所不足者,北朝的碑刻行文中往往出现一些纰漏,且别字殊多,各自为政,我们对照比干墓碑上的字,就能看出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莫字,遍查中国字、词典,如比较权威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也未发现莫字可以通假为墓字的,仅将其解为幕和暮,和墓无关。而墓字也和莫字无关,仅和模同音。这里,可以看出北魏书写者滥用别字的现象。同时,北魏书家有时还不习惯在碑刻的正文下刊署自己的名字,以致引起后人对所书者的胡乱猜测。

尽管如此,一些无名的不朽之作照样能够流芳千古的。至于假托孔子所书者,无非是想借孔子的崇高威望,以儒学提倡仁爱的观点,来反对暴政和不义之战而已。这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