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心理陷阱,你能避开几个?

你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吗?我想很多人都会说“yes”。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你所认为的理性,很可能是被自己的大脑欺骗、或者被商家套路之后的理性!
下面我就以《理性的非理性》一书,和你讲几条生活中经常被用到的“行为经济学”法则。如果你是消费者,懂了这些法则,你的消费可能会变得更加理性;如果你是老板,懂了这些法则,你的东西可能会卖的更好。
对比效应
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我们同时面临多个选项,我们的判断通常很难做到客观和独立。简单来说就是,当出现一个明显更差的选择时,我们更有可能选另一个选项。
举个例子:如果想卖出一件夹克,往往不需要降价,只需要在它旁边挂上一件质量差不多或差一些的夹克,并把价格调高。这样就有了对比,就会让消费者觉得另一件夹克物美价廉。
折中效应
所谓折中效应,说的是当我们在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时,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看起来更安全,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
这个效应现实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去一家新开的餐厅吃饭,餐厅里有ABC三个套餐,A套餐18元,B套餐25元,C套餐35元,在你不知道哪个套餐更适合你的情况下,你通常会选择B套餐。你觉得自己的决策很睿智,其实商家很可能是为了提高B套餐的销量,故意搞了一个更贵的C套餐。
锚定效应
“锚”是船停泊时所用的器具,比喻我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当锚沉入海底后,船就被固定在这片水域中,不会随海浪漂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一样,第一印象就像一个锚沉在我们心里,会影响对后面事物走向的预期。
在打折促销里,商品的原价就是我们脑海中的那个“锚”,通过参考原价,我们就会觉得优惠,想要购买,但这个原价很有可能是被商家故意抬高了。在讨价还价的时候也是一样,商家的开价就是“锚”,会成为我们还价的基准。除了价格,购物体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预期,也都可以被 “锚定”。
损失规避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失去的痛苦要远远大过得到的快乐,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效应。比如总是展示危险与不安的保险业,和热衷于打广告的保健品等行业,就是建立在人们对失去的恐惧上进行营利的。
当然,得与失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只需要改变一种表达方式,失就会变成得。比如在描述手术风险的时候,说“手术的成功率是70%”和说“手术的失败率是30%”,会让病人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沉没成本效应
所谓沉没成本,就是过去已经投入的、无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沉没成本效应在股票投资者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很多人在股票连续下跌的时候不愿意“割肉”,反而继续追加补仓,希望这只股票将来能再涨回去,结果被套牢。
一些实行会员制的场所也是在利用“沉没成本”来捆绑住消费者,让交了钱的顾客更频繁地消费。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可以巧妙利用 “沉没成本”来激励自己,比如你想学某个东西、掌握某个技能,却迟迟没有行动,那就可以通过花钱报个班、充个会员等方法来激励自己行动。当然,这个费用得是有点让你肉疼的那种,如果成本太低,那作用可能并不明显。
好了,以上就是我速读《理性的非理性》一书,做的部分内容梳理。
掌握速读记忆,倍增学习效率,用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练习30小时,即可把你的阅读速度提升5-10倍,掌握受益一生的快速学习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将快人一步!快去试试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