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生的“真”有多难
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厌恶变革,没人能看到像洋葱一般层层包裹之下的他的真实模样。有时,我还依稀能在他身上看到“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先生的几分影子,非但不为故步自封而惭愧,反而还洋洋得意起来。让我倍感忧虑的是,通过这些年在播音主持一线的教学实践,不论是从某些艺考生还是播音本科生身上,我好像都能隐隐嗅到这两位故人的味道。
从套子中走出来,逃离窠臼摆脱束缚,其前提条件是敢于承认变化的存在,主动地去拥抱现实。这一过程,我视作为从“假”转变到了“真”——开始真正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为创造出青出于蓝的个性化艺术作品而做出准备,比如朗诵的有声语言创作,节目的主持实践等等。客观来说,这是一条理想化的蜕变之旅,用时下时髦的说法来表达,即这是从0到1的改变,是突破性的。很多播音学习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但并非人人得法。
从理论回到实践,我们来看看播音生常见的“假”和我推崇的“真”,具体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真本领
这股歪风源自早些年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套路。“十天课程许你一个一本院校”“你离主播人生只差一堂xxx课”...这样的广告语别说你会心动,我看着也会跃跃欲试。在我的理解中,这是属于典型的“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思路。熟悉我的读者应该了解,我素来坚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正确性——不管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只要合情合理合法,适合学生并能产生成绩的,就是好路子。因此,流水线or非流水线的精雕细琢,方法本身都没有错。只是,随着艺考热的升温,在我们肉眼所及的范围内,人才选拔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回望十年前我从教初期时,艺考通行的“外形尚可、气息通畅、稿子读顺、评述完整”这几大标准,在今时今日,即使没有我的提醒,你觉得是否依旧适用呢?也就是说,当今的艺术考试,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真本领真内涵,遗憾的是,这两者恰恰是无法通过速成式培养来养成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的人才选拔标准倒也分外真实的显现了艺术品格形成路径中“自我积累”和“内心感悟”的重要性。“新闻播音逗号以连为主”“声断气不断”“突出逻辑重音”对老师而言,技巧的教授也就是一堂课的事,然而,这些技巧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当练习对象发生改变时又该如何调整...讲真,这就戳中了一些速成式培养机构的软肋了。学艺,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谓举一反三,其意义就在于此,唯有练成了真本领,才能上场时以不变应万变。
真性情
我想用一个播音学生全都熟知的练习材料来说明这一点。不少院校都选用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作为本科生教材。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雷军长独白,被收纳其中。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段内容:
...可就在刚才,我的军里发生了一件奇闻怪事。我也打了几十年的仗了,称得起是身经百战了吧,啊?!在百战中遇上这种事,我还是第一次!所以今天我的老毛病可能又要犯,可能又要摔帽子、骂娘!有这么一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了不起啊,很了不起呦!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的前沿指挥所。我想同志们都会知道的啊,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呀!她来电话干什么呀?让我关照她的儿子,要我把她的儿子调回后方,把我的指挥所当作交易所了。他奶奶的,走后门竟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我偏要让她的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选段
这篇稿件从来都是教学难点,我认为问题正是出在了学生没能抓住情感之中“真”的落点在哪里。在课堂训练时,嘶吼者有之,暴怒者有之,当然更不缺阴阳怪气的调侃者。事实上,通过对故事背景的了解,尤其在导入真实的影片后,学生们往往能恍然大悟——这段独白的情感是流动的多元的,是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表面上是对贵妇人神通广大的嘲讽戏谑,在其包裹下的,是一再推高的怒不可遏,最终通过情绪出口得以释放。
播音初学者在朗诵的悟道过程中,常常会混淆“先入为主的想当然”与“实事求是的真性情”。比如,一拿到诗歌,先就不自觉的把肩膀耸起来嗓子提起来,与其说是诵倒更像是拖着长音在唱;一说到朗诵,必然就要是深情的、舒缓的、悠长的。长此以往,假的也就成为了真的,对朗诵水平的提升有百害而无一利。
结语
今天和读者们讨论了我所认识并真实遇到的在播音学习者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通观二者,问题出现的症结都和创作者的内心认知不无关联。所以从一定程度来看,这也给播音教学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以技艺技巧,还要时刻关注教学对象的思想构建——是为授其鱼,更要授其渔,完成播音业务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内在艺术品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