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学工经历

当年的学工经历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场“文革”运动中,一段时间要求青年学生到工厂学工,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

当时还是讲究家庭出身“成分论”,我与一些所谓“红五类”家庭出身的学生,到咸阳七九五厂(代号九号信箱、国防工厂)学工,而另外一些所谓“黑五类”家庭出身的同学则到咸阳钢管纲绳厂学工。这种荒缪的“血统论”现在令人感到好笑,可在那个时代却无人敢公开指责,甚至一些部门在招工、招生,安置工作、提拔干部等都以此作为参考标准,耽误了不少人为国为民效力的时机,也埋没了不少精英的才能智慧,真是严重的失误啊!

我在七九五厂一车间学工,那是个机械加工车间,有车床、刨床,也有加工螺丝帽、套丝等半机械性质的活,我是啥都感到新鲜,觉得好奇,也都想试试。可人家还是认为我们年令太小(当时都不满十六岁),只让干些比较轻松的活路。

虽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但我们还是虔诚地向工人阶级学习,没有任何怨言。单纯的青年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调动与启发,因而,青春的活力永远充满着校园、课堂。虽然身处机器轰鸣的厂房,仍然传出青春少年那快乐活泼的阵阵笑声。

睡眠在工人宿舍,与那些多是退伍军人的工人师傅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生活。善良、热情,和蔼、大方,相处相当融洽。工人师傅们那种守纪律、遵规章,能吃苦、又勤劳的品行与作风给我们印象极深,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扎根。

那时,上班预备号吹响,所有工人都急忙走出宿舍,大步流星地奔向车间;没有早退现象,没有懒洋洋的磨蹭现象。人人都在埋头做工,除了机器运转声外,再无其它杂音。检验工相当负责,不讲情面,凡是产品不合格的,统统退回另做。

看着那些合格的产品装箱打包运出车间,作为它们的制造者,真是心情舒畅,别有滋味啊!那就是成绩,那就是成果,那就是我们的“孩子”!

工厂的大食堂办的不错,近千人都在这里就餐。五六个窗口对外卖饭,人们自觉排队,选择饭菜。米饭、炒菜,面条、馒头,素荤皆有,丰富实惠。我记得最清楚是春节的伙食最为丰盛、精致,令我多少年难以忘怀。红烧肉、狮子头,糖醋鱼、腊牛肉,七碟八盘,饺子、锅贴,一连三四天,天天在过年。

我们有同学在食堂学工,春节都未回家,便在这里享受了工厂单身工人们的“过年”待遇。

下班之后,我们几个到隔壁钢管厂学工的同学那里交流体会,诉谈感受,大致相同。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致,派性斗争还是有的。几天之后,便传来消息:钢管厂的造反派头子在去某地抢夺武器库时被打死了。鉴于此情,我们商量后便结束了学工活动,匆忙返回学校。

为期一个多月的学工生活,使我初步懂得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集中做工,需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相互协作,需要有配合的紧张作风;流水作业,需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同吃同住,需要有宽容的谦让风尚。而与此相反的分散、孤单、松懈、懒惰等均在排除之列。这大概就是工人阶级——其所以能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的主要原因吧。

2021年4月1日于渭滨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