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穷”之窘 / 作者:刘泽(第1468期)
作者通过对“精致穷”一词的探究,把“精致穷”的案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向现实生活中那些仍然崇尚”精致穷”的人们敲响了人生警钟。
我赞成作者的观点,做人要做的有尊严,经济上量入为出,在自己生活能力的基础上去实现多层次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努力担当起做人的责任,不能成为”高级废物”既坑害父母又贻害社会。
文:刘 泽
赏析:张丽梅
编辑:梁轩诚
继“小确幸”、“断舍离”后,又出现一个“精致穷”,让人一头雾水。找有关解释,原来是一种戏谑性的词,指那些挣钱少,靠借债维持的“精致”。月薪贰仟多,要过陆仟或万元级的生活。示人以“精致”,给自己创造一种“满足”,就是“精致穷”。
查阅资料,得两则令人惊悚的小新闻。
其一,北京市银监局公布一案例:大学刚毕业的王××。在一栋高级写字楼的物业前台工作,月实际收3000多元。在某中介公司的帮助下,她申请了好几家金融机构的信用卡,授信总额度为80万元,她透支百万元后,资金链断裂。案发,举全家之力无法偿还。等待她的是进入高墙。
这个女子,该是享受了“精致”的生活。她不知“借钱是要还”的这个基本法理,只能是“作死”。如果换作一个“男孩”,我们可以猜想他用这百万巨款去赌博、搞女人或者吸毒。但这个当事者是“前台”从业者,一定有些姿色,大可花“好色”者的钱,不用靠透支信用卡维持“精致”。
学校培养出这种“高级废物”,祸害社会,葬送家庭。真该好好引以为戒。
这个女子该怎么办?除了傍个“大款”,还上借贷,才能免受牢狱之灾。各类贷款发达,是富裕社会的特征。网上借贷很容易,不明就里的青年人,为一时满足个人的“精致”虚荣,极易陷入债务陷阱。“欠债还钱”是条天理。不分主义和信仰,不分民族,也没有国界,人皆服之。虚荣使一些人装成有钱人样子,模仿有钱人的行为,不是将家人拖入泥潭,就是自我毁灭。
有信用且能自控的人,穷点是暂时的;没有信用,且挥霍无度的人,富也是暂时的。
各位父母千万别将一生辛苦积累的财富,替那个欠债不还的不孝儿女填补债务无底洞。真遇此境,怕所有父母都是两难的处境。惟叹息做父母之难,聊以安慰。
其父母也该把心放宽些,且莫往死路上想。
其二,大学生王小浩,在大二时父母离异,随其母生活,其父净身出户,但仍按约支付完其大三的全部费用。然后其父言明不再为其支付一切费用。为此,王同学将其父告上法庭。小王同学诉状的“标的”是:支付其读书期间欠款2万元,另支付抚养费8000元,还要按每月2600元的标准支付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法院裁决:不支持王小浩的诉求,因其已年满18岁,是独立的“人”。
小王同学好像来自另一个“超级”世界,不懂国法,不晓国情民情,不辨起码事理。
按中等水平计算,大学一年的学杂费约1.5万元,生活费用每月在1000元左右,一年总费用应控制在3万元左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不封顶,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恐怕应控制在2万元左右。
按小王同学的诉求,如满足之,他可以在校外租一间公寓,养一个临时媳妇儿。莫非他要提前过“精致”的生活。他这样的货色,即使毕业后能找个工作,月入也应在3000元左右,仍然过不了“精致”生活。
他爹是对的,应该早“断奶”;她妈是个糊涂人,不应该支持儿子的高消费诉求,更不应该同意儿子起诉其父亲。如果因不能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小王从此怨恨其父,甚至要挟断绝父子关系,那他就连人味也没了,也许这又是一个“高级废物”。
以上两例,一男一女都是花季之人,一个大学毕业,一个即将大学毕业,本该是为社会担责,并支撑家庭的栋梁,现在却给家庭空添悲哀,他们自己也难高兴起来。
自古至今,就有两种消费观。其一为基于收入去花费。我的家训之一就是“量入为出,留有余地”。国人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贫困年代,也有“精致”:将衣服洗净;补丁尽量用同类布;给长高的孩子接裤腿时,尽量注意美观;老二接老大衣服时,想法染一下,并小添些许装饰。家庭主妇尽量在有限的供应油中节省一些,年节时给孩子们炸点零食吃;用节约的线手套,拆染后织件衣服,让孩子高兴一把。这些都是穷困年代的“精致”。
其二为“寅吃卯粮”,只顾眼前。在贫穷年代,城乡均有这种人家,但极少,会被人不耻。据说现代在扶贫中也有极少数“扶不起来”的。穷者,按照现行扶贫标准,我国稍高于世界银行的每人每天1.9美元,执行每人每天2.57美元的标准。由此可见,一切过高的“精致”要求,似乎有点“伤天害理”。
查阅文档后知,现在西方世界有一种“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假说”,支持提前消费,每个人都像美国政府那样,欠较穷国家的钱,过美国式的“精致”生活,支撑其霸权。我们的一些人,明明在中国,却总有美国式的梦,令人有些悲哀。须知美国白宫也常“关门”停业数十天那!
买房、购车、购大件家用品,皆可分期付款。统而计之中国人均负债率已达150%,是不容小视的。如果再纵容自己的消费欲望,不停透支,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可怕可忧。
如果说少数人坚持的“精致穷”还有点“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可以倒逼借债人去努力“赚钱”还帐,可以抬高GPP。但笔者总担心会惹出一些泡沫和泡影来。
“精致穷”其实就是“穷讲究”,历来作为贬义词,让人们警惕不能落入其“陷阱”。让“穷讲究”穿上高级“马甲”,实质依然。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无可非议。但一切都要靠劳动获得。一切诉求,都要在社会的能力之内。发达国家不节制的追求“高福利”,已经引发社会动荡,应引起关注。在高福利、高税收遇到难越之坎时,西方政治家也想改革一下。君不见法国的“黄背心”运动,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撞上了现实主义的墙”。
本文提到的那两位王姓青年,在事过反思后会发誓此生要踏实站在中华大地上,按照同类人的大致水平,过好自己平凡,但未必不“精致”的生活。在解决吃饭问题后,争取尊严,最后实现更多层次的追求。绝不会再挥霍预算外的金钱。
每个人都应明白,精英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平凡人。而人间烟火,无甚优劣可比较,只要解尔饥渴,销尔魂魄即可。林妹妹爱花又葬花;刘姥姥是来者不拒皆入肚或入囊中;阿Q只要能姓赵,并能摸一下小尼姑的手应就是最“精致”要求了。
笔者无意贬损那些现在“精致穷”,力争进入“精英”的诸位“候补贵人”。只要不落入万劫不复的债务陷阱,只管“精致”的“端着”,不妨碍别人就行。
2019年11月17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