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闾,大师故居
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位于平和县东南部,花山溪上游,地处闽南金三角腹地,是一个偏僻的山区乡镇。如果不是在这里诞生了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大师,坂仔镇恐怕永远不会让我们所知。去年5.1我们一家曾经来过平和三平寺,可惜与林语堂故居擦肩而过,殊为憾事。上个月刚刚重读了一遍《京华烟云》,更萌发了我来探访大师故居的计划,这次重来平和,从灵通山下来之后,我们就前往坂仔寻访大师故居。
故居的院墙上爬满了绿萝,牵牛花开得正灿烂。两扇大门刻着一副对联:凡事自足心常乐,谦虚待人品自高“,彰显主人品格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诞生于坂仔镇。林语堂父亲林至诚,于1880年前后来坂仔镇传教,是坂仔礼拜堂第一任牧师。林语堂出生在坂仔旧礼拜堂并在这个小教堂中接受启蒙教育,在此度过美好的童年时代,直到10岁前往厦门读书还经常回来。林语堂曾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边,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坂仔的自然风光、文化传统、地方方言、东湖峻峭的山、西溪秀美的水、童年纯真的梦、家乡难忘的情,都浸透到林语堂文化修养的深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形成了他幽默灵动、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
灵通岩到坂仔镇60余公里,黄昏时分,我们到达坂仔镇花溪桥畔,桥头醒目的路碑准确指引了方向。
故居门口,林语堂儿时一家塑像,中间那位小男孩后来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师
林语堂故居坐落在平和县坂仔镇坂仔中心小学教学楼后的一棵大凤凰树旁,两间古朴雅致的平房,红地砖、黑瓦片、旧木门、旧窗户。平房右上角一间带有小阁楼,面积不足12平方米。据说一代文豪林语堂即出生于小阁楼中。前后屋舍之中,有一口水井,位置恰好在前后两进平房中间,卵石围墙,熏石板井埕。整个建筑虽然做工不太精细,但依稀能见当时的一些原貌,呈现出中国庭园之美。
院子里陈设的五蓬船模型,当年林语堂就是乘坐这种船只到厦门求学,从此走向世界的
林语堂故居,闽南常见的平房,据说林语堂就出生在这座平房的阁楼之上
故居旁新建的林语堂文学馆,几颗高大茂盛的梧桐参天耸立,树底下,石椅石桌,雕刻着岁月痕迹。
季羡林题写的林语堂文学馆馆名
恢复重建的小院子,凤凰木,梧桐树已经郁郁葱葱,已是黄昏时候,三五游客依然在树阴石凳上流连不去,感受大师故居的气息
当年林语堂就读的铭新小学教室,墙上的字画应该是后来增加的。简陋的课桌就是大师最初的学识启蒙,没人能猜到从这座教室里能孕育出一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
故居四面墙壁都挂满了林语堂生平相片,有个人写真,也有和家人、朋友的合影。
文学馆大堂正面林语堂雕像,面部表情丰富,旁边题词正是他晚年自拟的人生写照。
故居门前这条小溪给了林语堂和小伙伴捉虾嬉戏,与赖柏英做游戏以及曼妙航程的无限欢乐。先生在《四十自叙》里写的:“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诗中“东湖”便是坂仔的雅称,十尖、石起都是坂仔的高山。林语堂就从这里走向世界,给世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1000多篇优美散文,其中300多篇为英、法、德、日、西班牙等各大语种的译本,而其代表作《京华烟云》、《朱门》、《风声鹤唳》、《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等,蜚声世界文坛,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历史上的林语堂故居无非是以上照片展示的寻常小院落,坐落在坂仔镇花溪畔的一座普通民居而已。然而从故居门前这张导览图上可以看出,当地已经开始大打名人牌,与大师相关的许多产业已经开始开发,上图花溪沿岸的在建工程,都是导览图中的规划项目,就连几百公里之外的厦门,也时常看到这里一个以林语堂和花溪冠名的地产项目的广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如此敬仰大师、重视大师,为何这么多年来却不再产生大师了呢?
华灯既上,我们也不得不告别离去。车子渐渐驶离故居,正如一个大师的时代越来越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