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变迁
故乡的变迁
我的故乡位于长官庙乡镇西南方向10公里外的山沟里,那里地广人稀,村舍整洁,连绵的大山横亘在东西两面,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山沟,溪水在沟间潺潺流淌。山脚下,一条崎岖的道路伸出沟口,与山外的世界相连。在道路上方,零散的住着几户人家。
记忆中,村民很勤快,早出晚归,常年四季用汗水辛勤浇灌着自家的田地。秋收时节经常遇上一连几天的秋雨,成熟的庄稼在雨水的浸泡下,大部分腐烂在泥土里,仅有少量未遭到破坏的庄稼被村民收割回去,脱粒归仓,留作来年的口粮。经常是没等到新的口粮接茬,就已经断顿。靠天吃饭的村民,只能靠野菜,野果或亲戚朋友接济来维持生活。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正上学的孩子,便早早辍学在家,帮助父母打理家务。早年的村民,都住在土窑洞里,这种人工掏挖的窑洞冬暖夏凉,保暖性好,但被雨水侵蚀的表面时常破烂不堪,就像多次被缝补过的衣服。窑洞内盘有土炕,天冷的时候,孩子们相约,到山野捡拾垃圾,挖野草,砍树枝,填补烧炕所需。由于长期砍伐掏挖,植被逐年遭到破坏,泥石流时常发生,门前的河流一直浑浊。那时,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加上人工开通的道路,时常被雨水破坏,村民出行,只能驾着毛驴拉的木车在坎坷的道路上穿梭。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长大,故乡的贫穷催发了我的梦想,从小我就懂得了发愤图强,刻苦学习,用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道理。直到15岁那年,因到异地求学,我终于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穷的故乡。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成了家。之后的许多年,我都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但故乡的影子却在我的脑海中扎了根,我多次产生回故乡的冲动,终因工作所累,不能遂愿,这份乡愁时刻在心间萦绕。夜深人静时,我会独自站在阳台上,对着故乡的方向眺望。有时,我会向村民打听故乡的发展,当得知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故乡的道路变宽了,村民住宿环境改善了,有几次,我兴奋得几夜不合眼睛,期盼着方便之余回去看一看。
去年五月份,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借助休假,我带着妻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村庄小路变得宽敞了,平整的柏油路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刺眼的光亮。路边各种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蜜蜂在蕊间忙碌地采蜜,蝴蝶在枝头翩翩起舞。沟底,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宛如一条蓝色带子,环绕着村庄。分散坐落的几户人家,掩映在翠绿的柳树丛中,仅能隐约看到白色涂料刷过的几道院墙。放眼远处,凡是能被肉眼看见的地方,全是沁人心脾的绿意。半山腰上,条条带状的田地里,升腾起一抹抹醉眼的红色祥云。多年没见的亲人,听说我重返故里,竞相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由于时间比较紧张,经过深思熟虑,我重点到大伯家看望了大伯。
大伯以前和我同住在破旧的老院子里,后来因为新农村建设贴补政策,大伯搬出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平房。刚走进大伯院子,干净整洁的氛围瞬间就笼罩了我,洁白的院墙,墙外右侧矩形花园里种着一排油松,枝条翠绿。左侧桃树下拴着一只全身雪白的小狗,小狗见我这个陌生人贸然闯入,嘴里连续发出汪汪的吼叫声。大伯急忙从屋里出来相迎,进到地砖铺成的里院,房面上的白色瓷砖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坐西朝南的三间平房崭新明亮。大伯带我参观了他家的房内装修,全是新式家具和设备齐全的家电。我羡慕的对大伯说:“大伯,你家真好”“这都是共产党的政策好”他自豪的告诉我。我疑惑地问大伯:“怎么你一人在家?”大伯无奈地说:“你大哥一家出门打工了,这几天,你大妈去了娘家,就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了。”大伯盛来了一碟苹果,招呼我说“这是咱家自己种的苹果,你尝尝。”苹果很大,我拿起一个,放到鼻尖闻了闻,一股清香瞬间钻入鼻孔,挑起了我想到果园去看看的欲望。我提出去他家果园看看的想法,得到了大伯的同意。他家果园在山顶,那里昼夜温差不大,光照时间长,适合果树生长。
我随大伯一路驾着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一阵颠簸,到了他家果园。果园占地面积很大,大约有十几亩,果树密密麻麻长在地里,树上粉红色的花瓣尽情开放,微风徐徐,送来阵阵果香。望着这大片果树,我心中生出一连串的疑问问大伯,大伯说:“这些果树从栽种到结果全都是政府雇人打理,成熟的苹果政府会联系果业公司收购,现在全村各户都有种植,年底就成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各家买了私家车,年轻人都在门外打工供孩子,就剩下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照看果园”。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突然对远处升腾的那一抹抹红云充满了感激!
返回的路上,我的视线移向山脚,一排排齐整的农家小院尽收眼底,隐约看到小鸡在院中啄食,小狗在墙角轻移,鸟儿在屋檐盘旋……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吴起县作协会员,延安市作协会员。爱好阅读,偶有草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