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2:无不是没有,无不是道。无与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
《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对于“无”与“有”的理解,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道”不可捉摸,无形无象,因而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是对于“无”与“有”的理解,必须明确。否则,将难以理解《道德经》的真义。
无、有,此二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态。有大师简单地解释为“无就是没有”,试想,什么东西能够从没有中创造出来?即使现在的科学家们猜想的无限小的奇点,那也终归有那么一点东西,而不是“没有”。
简单地说:无、有,都是客观存在;以人类能否探知为标准的话,探知不到的存在,为“无”;能够探知到的存在,就是“有”。
先说第一种无、有的转化:比如我们面前一杯水,此时的水以“有”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眼前。经过日晒、风吹等挥发,这杯水成了水汽,升到空中了。这杯子里的水,就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转化。
倒过来看: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满布、然后下雨。这雨水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上面的两个可逆转的过程同时进行,就是这样的一个表述:当我们定义水为有的时候,水汽就是以无的方式存在于空中。这是一种物理层面的无、有。
再说第二种无、有的转化:还是用水举例。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结合而成。我们面前的这杯水,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杯氧、氢化合物。那么,当水以有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氧、氢这两种物就是以无的方式存在于这杯水中。我们用正负两个电极分解水,水又会分解成氧、氢。
倒过来,我们生活的空气中的氧气、氢气以有的方式在我们周围流动,那么,水就是以无的方式流动在我们的周围。这是化学层面的无、有。
这两种无、有的转化,随着人们对天地的认知不断加深,其内含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出现了第三种无、有的转化,即是人的认识层面上的。远古的人们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万物为有、空气为无;后来,认识到空气是存在的,便称地球之外为“真空”,为无。再后来发现“真空”并非真的空。直到现在,将黑洞也认为是有的存在,而是暗物质、暗能量为无的存在。如此将认知不断加深,无、有的范围也不断发生转化。
所以,无,并不是没有,它是一种非显性的存在。有,则是显性的存在,可以直观的认识到。从这个理解,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无,不是道。如果无是道的话,因为有无相生、相互转化,有,也应该是道。那么,天地万有便是天地万道,只能让人更加糊涂。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再用一粒树的种子做个比喻。我们知道,树的种子中含有DNA遗传密码。当我们拿到这粒种子的时候,种子便是以有的方式存在于我们面前。而种子里的树(携带的DNA遗传密码)就是以无的方式存在着。同样,当我们拿着一枚受了精的鸡蛋的时候,鸡蛋以有的方式存在着,鸡蛋里的鸡便是以无的方式存在于鸡蛋中。种子长成树、鸡蛋长出鸡,便是从无到有的转化。
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呢?还是用这粒树种子说明。当条件具备,种子开始萌动,开始长成一棵树。这棵树本身就是一个天地,树本身也有它自己的万物。树的天地始于“无”的状态。我们说这粒种子里有一棵树,便是这个道理。这粒种子从萌动到成长,其内部的表现就是在不断的膨胀。如同我们现在的宇宙。当那些科学家们说我们现在的宇宙源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发生大爆炸形成,这个“无限小的奇点”就等同于一粒种子。
如何理解“有名万物之母”呢?这里的重点是“母”的理解。绝对多数的人将“母”理解成母牛生小牛那样的“母”。这是片面的。《道德经》中有多处地方用到了“母”这个字,但意思有所区别(一字多义)。“母”的理解有四种:生身之母,哺养之母,教化之母,母仪天下之母。上面四种理解中,母仪天下才是“万物之母”的准确定义。意思是说:天地万物,都是以有的方式存在,都称之为有。
所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就是:无,是描述天地开始时的状态;有,是定义天地万物共同的状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