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
消夏
□骈国华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大暑时节。大暑,全年的第十二个节气,上半年最后一个节气。暑,热的意思。大暑,就是大热。 “暑”和“热”意思相近,但要是细究一下,还是有点不一样,“热”与“火”相关,是干热;而“暑”呢,《尔雅》解释为“煮”,与水有关,就是那种湿热难受的感觉。大暑正是一年之中最湿热难受的时节。消夏更要提上议事日程。
大暑时节,白天赤日炎炎似火烧,晚上闷热如蒸笼,弄得不好,就会中暑。九百年多前的大文豪苏轼,没有被政敌打垮,没有被贫穷打垮,没有被南方的瘴气打垮,也没有被海上的风浪打垮,却被湿热打垮了。公元1101年8月,广受称颂敬仰的东坡居士因为中暑,在常州病逝,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叹息。
暑热逼人,甚至威胁生命,不得不避防。1500年前的健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就有冬天凿冰、储藏在冰窖中放到夏天防暑的记载。那时,皇帝派人在玄武湖旁边的山上凿了一个巨大的冰窖,储存玄武湖的冰块,用于暑天皇亲国戚的防暑降温。普通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芸芸众生,避暑防暑最普通最普遍的的办法,是找凉快。“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宋朝诗人秦观生动地记载了近千年前城里市民入夜避暑纳凉的场景。你看,就连老人也携着拐杖,走出家门,追逐外面柳荫处的阴凉,湖畔画桥旁的柳荫下,摆放着凉床、木椅,乘凉的人们依靠着床头椅背,悠闲地欣赏湖光柳色,好不自在。“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唐朝诗仙李白,大热天躲在山中找凉快,他把自己脱得精光,将衣帽挂在石壁上,懒洋洋的摇着羽毛扇,赤身裸体在松树下乘风凉,幸好空山无人迹,无碍风化,不然恐要留下千古骂名。不过,不是他自己写诗暴露,谁也不知道有这回事。
我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农村、农场,大热天的晌午,大人小孩,多数都跑到大树荫下乘凉。夜晚则跑到无遮无挡,四面来风的稻谷场上纳凉,席地平躺在芦席上,仰望浩瀚星河,耳边附近稻田里的蛙鸣时断时续,身边萤火虫飞来飞去,大人们稻花香里说丰年,那是一种无比幸福的时光。
还有一种消暑的方法,那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心静,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不易,那是要心无旁骛,物我两忘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白居易)。那是得道高僧恒寂禅师,他能做到,一般人做到不容易。
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历书上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伏,还有趴着的意思,因此,三伏天避暑的最好的姿态就是“伏”,即静心平躺着。遗憾的是,乡村的农民不能丢下田里的庄稼不管,不下田劳作。城里的打工族、工薪阶层也不能不上班。晚上,都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稍有短暂平躺着的清静,心里的幸福感便喜上眉梢了。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多忙,也还是要多举措防止伏天中暑。露天作业,可调在早晚凉时进行,要穿戴防晒衣帽,抹些防晒霜;大汗淋漓时,要及时补水,喝些绿豆汤或消暑饮料,防止虚脱;劳累时,注意适时歇息。毕竟,生命比什么都宝贵,都重要。
作者简介:骈国华,一个退休十多年的省农垦系统老同志。退休后,书香文字伴流年。在《淮安日报》《淮海晚报》《老年周报》《大江晚报》《江苏农垦人报》《智慧》《思维与智慧》《银潮》等报刊以及网络公众号《洪泽湖文学》《目耕缘读书网》《里运河》上发表千字左右的短散文5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