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原因各不同,一张脑图教你轻松鉴别!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60%-85%,少数人每2-3日排便一次或每日排便2-3次,但粪便成形,也属于正常情况。腹泻则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患者一般描述为排便次数增加或大便呈稀水状,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及腹部不适或失禁等症状。临床上常以每日大便重量超过200g作为腹泻的客观指标。急性腹泻的病程一般在3周之内,往往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与肠道感染,但急性腹泻在精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仍有注意要点。
起病情况方面,对于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腹泻。应注意流行病学调查,是否是集体或家人在短期内先后发病。食物中毒泛指源于食物的暴发性流行病伴痢疾、水样腹泻或胃肠道以外的症状,可由于有毒食物(如毒蕈、毒鱼)本身或细菌污染所致,后者又称细菌性食物中毒。非感染性腹泻如食物过敏,往往在进食后几小时突觉脐周剧烈疼痛、水样泻2-3次自愈,可能由耐热的蛋白质过敏原引起。可伴有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甲亢危象时,可因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而发生急性腹泻,奔跑者腹泻则可能为促胃液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及前列腺素释放之故。小儿夏秋季流行性腹泻,经多次大便培养未发现致病菌者,须注意病毒性肠炎。较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突然发生腹泻,须考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假膜性肠炎。按病变部位来看,小肠性腹泻,腹痛在脐周,常呈间歇性绞痛,一般大便量多,烂或稀薄,可含脂肪,黏液少、臭,可无肉眼可见的血液;结肠性腹泻常呈持续性下腹部或左下腹痛,一般大便量少,肉眼可见脓、血,有黏液。按大便性状来看,大便量>500mL/d多为分泌性腹泻。脓血便为渗出性腹泻。如脓血和大便不混,常是直肠或乙状结肠炎症。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蛋花样便见于假膜性肠炎,大便有油脂光泽、有泡沫为脂肪吸收障碍,大便恶臭为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酸臭糊状便为糖吸收障碍。急性腹泻可分水样泻和痢疾样泻。水样腹泻时肠黏膜可无破坏、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常系细菌毒素如霍乱弧菌等的肠毒素引起。痢疾样腹泻表示肠黏膜有破坏,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与腹绞痛,可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两者可并存。除此之外,粪便检查尤其重要,包括外观、量、镜检细胞、原虫、虫卵、隐血试验、涂片查菌群以及细菌和真菌培养,这些检查均可初步确定是否是炎症性或感染性腹泻。[1]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胡品津,谢灿茂主编.[2]缪晓辉,冉陆,张文宏,等.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