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部曲
乡恋
寂静的小巷延伸在梦的尽头
奶奶的花眼笑成月牙
看我的小脚丫在积水中踏过
……吧嗒……吧嗒……
虚掩的老门
关不住一院春光
有花枝探出头问候
奶奶用月白色的大襟
兜一兜乡恋
等我来拿
我轻轻地附在奶奶耳边
给奶奶说
我拎不动
真拎不动
…………
乡情
时光不停流转,红尘暗淡了星月,往事随风飘散,已渐行渐远。。。。。。多少人背井离乡,只为追逐梦想;多少情,总不愿走远,只为渐渐老去的爹娘。一掊掊乡土,装满行囊;一句句叮咛,把心事填装;一滴滴相思,一缕缕情丝,一声声呢喃,离愁愈来愈长。。。。。。异乡漂泊的游子犹如放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浓浓的乡愁就是那牵扯风筝的线。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任青丝飞霜,红颜沧桑,此情不堪愁断肠,岁月难了情难了,梦里几回故乡,又见老屋与爹娘,又醉新燕,槐香,杏儿黄,午夜梦回泪两行。。。。。。
在那个举国困难的时期,农村没有通电,夜里最经济的照明方式就是煤油灯了,那时候都是土里刨食、地里淘金,收入很低。一毛钱的“洋油”(那时候农村都把煤油称为洋油)能用十多天,儿时的记忆里那豆大的灯火发出的微黄的亮光里,依稀看到奶奶盘着腿坐在蒲团上,挽着干净的发髻,穿着月白色的大襟褂子,左手摇着纺车,右手扯着棉穗,一脸的慈祥,那是我心目中最美的画面!那个时候我刚到上学的年龄,就是在这样不是太亮、晕黄的、闪动的灯下,做作业、看小人书和一些似懂非懂的小说,写完简单的a,o.e以后,有时候还会数数,一粒一粒的数着奶奶为我准备的玉米粒,就这样开始了我人生求知的漫漫征程!
我们家的老房子是我们胡同里最大最敞亮的院子。热情好客,朴实厚德、心胸宽阔是父母最大的优点。记忆里院子东边长了几棵枣树、槐树,每到初夏来临时,月夜下的场院坐满了胡同里的左邻右舍,嗅着醉人的枣花、槐花的香味,憧憬着秋后丰收的场景;那时候的我们不懂事的数着天上的星星,听着奶奶讲着嫦娥奔月与麦王奶奶要过生日的故事,不知不觉在父母的臂弯里睡着了。秋收了农闲的时候,在我们家院子里挖一个一间房子大小的地窨子,地窨子里铺上麦秸,冬天很暖和。到了晚上胡同里的小媳妇与姑娘们就会下到地窨子里纺花,织布换成钱。
终生难忘的老土屋,童年欢乐的港湾,记载了多少的趣事!几多的开心!虽不能比南阳诸葛庐,也不能比西蜀子云亭,更不能比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但老屋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老土屋。
这些年为了梦想,在城市里闯荡,曾聆听过动听的天籁之音;曾迷醉过绚丽的霓虹闪烁;曾仰望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终于在繁华似锦的城市里安下了温馨的小家。可让我最难忘怀的却是幼年时奶奶的纺车、发出豆大微黄的光的油灯、简陋的老土屋。。。。。。
又是一年槐花香,难忘故土家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哪里的码头有船去我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残月可曾照我家乡?乡情浓,乡愁长,醉里泪千行!
乡愁
乡愁缘于乡思,乡思缘于乡情,都是与记忆相伴的,记忆停在某个节点上,那便是抽动乡愁的线轴。思线一缕缕牵向遥远的过去,或许是夏日的黄昏,或许是冬季的黎明,或许是儿时的玩伴,或许是永难相见的尊长……
我心中的线轴是奶奶,奶奶盘腿坐在蒲团上,纺车转动,棉线如丝,灯苗闪烁,斑斓如云。奶奶用棉线编织岁月,我以稚嫩的手涂抹童年,童年不知愁滋味,一如奶奶爽朗的笑声。奶奶的笑,可源于她的孙女沾着口水翻书页,亦可源于她的孙女扳着手指做算题,可源于她的孙女夸张了的分数展示,亦可源于她的孙女把50分改为80分的羞涩掩饰。她的孙女努力要把老师给少了分数变成庞大,于是又在后边多加了一个0,80变成800了。奶奶的笑越发爽朗,直到她的孙女也把涂抹编织到岁月里,那时她的孙女已完成了学业,并在县城安了家。她的孙女顺着笑声寻找奶奶,奶奶已到了她的天堂,记忆的老家只留下了奶奶的笑声,依是那样爽朗,全不顾她的孙女寸断肝肠。
这便是乡愁,这便是乡思,这便是乡情,一如我对奶奶的追忆。
我们家的老房子是我们胡同里最大最敞亮的院子。记忆里,院子东边长了几棵枣树、槐树,每到初夏来临时,我家周围就变成了邻居聚拢的场所,嗅着醉人的花香,奶奶的笑声催染着枝头的绽放,绽放的是蓓蕾,蓓蕾里是馨香,是甘甜,那是经由岁月提纯的芬芳。
奶奶离去后,我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错觉,仿佛依然还在她的身旁。在我无数次与老家的复去复返中,我都会于某个瞬间里蓦然回首,似乎奶奶正在向她的孙女招手。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生理反应,或者说是经久记忆中的心理定势,知道尊长已经作古,依旧难断昨日思线。于是她的孙女就在即便走出胡同的某个瞬间里冲身后嫣然一笑,为招手定格的奶奶,亦为永远难以释怀的记忆,尽管她的孙女再返城时泪水盈眼帘。
每年总会多次想起我的奶奶,特别是春节、清明和她的忌日,尤其是当乡愁再一次抽动思线时。
小时候的我是属于那种稳不住窝的孩子,那时的老家农村是没有幼儿园的,父母都在忙着各自的营生,很少有时间来管我,我的吃穿住行都由奶奶照料。奶奶对我疼爱有加,只要不是时间玩得太久,或是玩得不是很疯,奶奶都不会撂下脸来说我,似乎我是上苍恩赐给她的,即便我惹她生了气,她也会用爽朗的笑声,溶化孙女因撒娇而引发的张狂。 前些日子回老家,我着意去田间地头转了一圈,目之所及,似是而非,昨日今日,仿佛隔世。小时候经常玩的地方变样了,印象最深的池塘再难寻觅,而那时的夏天,少小的我常常会像被什么迷住了一样,约上几个小伙伴,在小小的池塘里捉迷藏,比水下谁呆得久,比打水谁推得远。那时候奶奶一定是坐在岸边的,一边做着针线,一边用眼角扫描着她的孙女,如果我在水里泡的时间太久了,奶奶就会站起来,仰望着另一边,自语似地说一句:那边是做什么的啊?好奇就把我勾出了池塘。
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里,许多都是点滴的小事,随着岁月的流失,点滴又转化成经久的记忆。奶奶走了,乡愁来了,一如经久的记忆……
作者简介:
平和如花,山东菏泽郓城人,供职与郓城烟草公司,市作协会员,平生无大志,品茶吟诗写字。曾有文章在《齐鲁晚报》、《水浒文化》及《郓城文艺》等刊物上发表。